第626章 不是不想-《暗黑大宋》


    第(2/3)页

    “也不是苏缄一个人,至少他能慷慨就义,例如当年的郭劝,山遇惟亮来投,郭劝反过来将他一家送给李元昊射杀。然而这如同民间谚语所说的那样,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越是怕生事。就越会有事情发生。越是想求和。和平反而渐行渐远。如果仅靠仁义便会和平德化,那么国家何必需要律法?这是中国的百姓,况且是化外之辈,与他们讲仁义,未必管用哪。”

    “那时你就猜料出来”

    “也不是,臣那有那种远见,也只是想到了,顺便与章质夫聊了一聊。”

    “为何你不早点提醒?”

    “陛下。那真冤枉臣了。就象臣前年进京述职时就说过,不能轻视交趾,以臣的想法,朝廷应当有备,哪里想到苏缄”王巨说道,这也是事实,在他想法中,交趾会入侵,毕竟机会难得,大旱灾。王安石继续敛财,导致百姓更加困弊。加上契丹逼迫宋朝,交趾如何能放过这次良机呢。不过边境有备了,损失应当不会很大。但天知道苏缄居然反着做。

    “苏缄露布上讨伐三人,其中就有臣的姓名,臣如何不避嫌?直到听闻朝廷出兵,臣才派人打探,消息确实后,思付不妥,然后才有了这道上书。这也是无奈,实际上若不是情况特殊,臣真的不想碰兵事。败了马上处罚,胜了,嫉恨的人多,早晚还会贬罚不过臣希望臣的预料是错的,郭公此行一举灭掉交趾,那是最好不过。”

    “如果万一灭不掉呢?”

    “那么陛下就许臣主持两广事宜,并且有便宜行事的权利。而且交趾情况特殊,就象当年李继迁在大沙漠里一样,甚至比大沙漠更复杂。非是用兵多少问题,用得好,仅是两广一路的土兵就足够了。用得不好,即便象郭公这样带着几十万军民南下,也无法全功而返。所以得给臣三年以上的时间,学习潘美那样,等臣将交趾情况摸清楚了,于当地训练出一支强悍的土兵,而且他们对疟疾的免疫力比较强。”

    赵顼又想了想潘美平南汉的故事,潘美确实没有动用多少官兵,部下多是他在荆湖南路训练的土兵,而且那次用兵花费很少,这样相比,王巨说法也是可行的,于是问:“兵力不重要?”

    “不是兵力不重要,得看什么地方的兵,如是两广训练有素的大军,那是越多越好。”

    “免疫力?”

    “正是,说白了就是各人的抵抗力,就象北方人耐寒,南方人耐热。臣初到南方去,每年到夏天来临,酷热不知避处,不过几年呆了下来,现在也渐渐习以常了。这就是免疫力。”

    该表功时还得要表的,赵顼眼光也柔和下去。

    “需要三年时间吗?”

    “可能比这时间更短,也可能更长,毕竟那是一个国家。不过还是最好能听到郭公的佳报。”

    其实这时候交趾还比较好对付的,只是郭逵嘛,就那么一回事,连一个出兵时间都把握不住,还能说什么。

    然而往后去,立国时间越久越难对付了,那可是让蒙古铁骑都吃瘪了两回所在,后来朱棣大帝虽然将它灭掉,但因为难以治理,不得不撤退回来。

    因此王巨很早就在想策略。

    不是他去了两广呆三年时间,就一定能灭掉交趾,还是很困难。

    直到航海的推动,他才想出那个北部湾海盗计划,一个比较残忍的计划。但也不能怪王巨,是交趾在前面先做的。而且南方这些猴子们,后来屠杀起汉人,一个比一个厉害,与他们讲仁义,那无疑就是苏缄郭劝这样的傻逼。

    然而具体的想法,王巨也就不说了,并且他还给郭逵保留了一份面子。

    但为什么是郭逵?

    人选是王安石挑的,章楶在北方做得不错,朝廷不敢动,而且章楶似乎没有独立率军的经验。王韶厉害,可是王韶反感出兵交趾,认为不划算,而且也未必能胜利,况且王韶因为河湟征税与王安石闹出矛盾。至于王巨,王安石自动冷处理了。那么除了郭逵,还有谁有资格统领这几十万南下的军民?

    “可有万全的计划?”

    “有一些,甚至到时候还要那些海商支持。”

    “让海商支持?”

    “陛下,恕臣卖一个关子,况且郭公此行。未必如臣所想的那样。”

    赵顼不好再问下去。再说郭逵未必就象王巨所说那么悲观。几十万武装到牙齿的宋军,灭一个交趾还做不到吗?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害怕疟疾带来多少伤亡,而且王巨在赴京的半路上,南方已传来消息,说是军中确实在传染疟疾,死了许多民夫与军士。

    但事已至此,不能说收兵回来吧,只好继续打下去。

    因此他换了一个话题。问道:“这次有多少百姓迁徙走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