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七二章 欣喜若狂-《暗黑大宋》


    第(2/3)页

    赵顼哑然失笑,他又想到了王巨的话,也刻意提到了这个道路的拓宽,大约有四五条私盐道吧,虽然在五岭拓宽道路有点困难,但有了道,说明有了基础,这几条道路意义王巨也早讲过了,与吕居简所写的大同小异,因此立即回批了一个字,准。

    这次看苏利涉的密奏,也提到了这个钱。

    不过苏利涉说了很多其他方面的事。比如广南的荒芜。有人烟稠密所在。比如广州与其附近沿海地区的数州,但往内陆走,人烟就很少了,甚至一州不过几千户人家,他估计了一下,仅是广南东路,若是大修水利,就可以开垦出二十万顷耕地。实际不止的。

    两广的地广人稀王巨也略略讲过。但看到这二十万,赵顼还是有些心神荡漾。他又想到了王安石所说的民不加赋而上用自充。这算不算民不加赋而上用自足呢?

    中的也,这才是真正的民不加赋,而国用自足。不过拘于时代的局限性,赵顼也想得不大清楚。

    然后又报了棉花的产量,因为第一年种植,方法没有摸索出来,有的种得稠了,有的种得稀了,地与地不同。稠密度也应不同。不过他与葛少华也在总结经验与教训,相信明年会更好。后年这种新种植方法大约就能摸索出来。

    因此出现了高产,高产的皮棉能达到七十斤,低产的只有三十几斤。

    其实西域长绒棉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不适宜种,后来的棉花也非是现在的岭南粗绒棉,而是来自美洲的细绒棉。虽然有的淤田肥沃,但这时代终是没有化肥与农药的。粗绒棉产量低,棉绒含量也低,这个七十斤几乎就是巅峰产量了。以后就是将种植方法摸索出来,一亩地平均产量也不过五六十斤。若是想往北方移载,暂时性的产量会更低。

    这还是合理的种植,以及营养钵移载,实际王巨前世整个北方皮棉亩产也不过三十几斤,当然,那时种的同样是这种亚洲棉,也就是粗绒棉。

    现在让王巨一下子将种植方法提高到了他后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水平。不过王巨也不知道这段历史了。赵顼更不知道了,但他可以用麻与蚕丝收益做比较。这一比较,将他吓了一大跳。

    “哈哈哈,”他大笑几声,利国大计啊,利民大计啊,财政大计啊,他都高兴地发疯了。

    现在的赵顼真的容易满足

    然后说道:“来人,让膳房今天备羊肉,朕要食肉。”

    要带头啊,艰苦朴素,现在赵顼熬得连普通的羊肉都舍不得吃。

    然后继续看下去,苏利涉写这封密奏时,许多棉花还没有收获上来,因此大约估计了一下总产量,能在四百五十万斤左右。棉被八斤装,可做棉被大约在七十多万床。

    接着又再三感谢吕居简,很多事他与葛少华都想不到的。比如这个自留地与棉花的冲突。

    棉花成熟了,这得一个个采撷下来,然后挤出棉籽,纺出棉被,百姓自己都不够用了,要命的还有秋汛,秋天到来,时不时刮葛少华与王巨所说的“台风”,台风一来,便会落雨。耽搁了生产不提,甚至还要组织人手抗汛。

    因此吕居简与广南东路的官员立即抽调了部分劳力,替百姓将庄稼收割,甚至主动雇民来参加纺棉,不然会有许多棉花生生烂在田间。

    这中间的原因,实际是利益分配的关系,这种收益,与豪强冲突不大,并且增国力,富百姓,就是换司马光去,司马光也会主动配合。当然,赵顼又没有想到了,他心里说道,我是否要嘉奖这些官员?

    苏利涉又表彰了葛少华之功,这一行葛少华乃是关健,不仅是水利,主要开垦的地方在龙川水的中游,这里人烟比较稀,也没有什么围田圩田,百姓种植就是倚居水边种植,与江东情况很类似。实际史上到了明清时,才开始大规模开发岭南,现在岭南那会有象样的水利。即便在广州,都缺少象样的海堤,导致潮汛一大,生灵涂炭。

    这一圈,必然与居住民发生冲突,总共也不过圈了三个围,但因为有葛少华的处理,并没有发生严重的矛盾冲突。

    再比如今年有了收益,葛少华又组织了人手,给这些乡亲们写信向家乡亲人亲戚报平安,甚至组织了人手,将他们得到的钱帛带回老家。因此今年官府略一组织,便有许多百姓涌了过来。

    关健得有人哪,看不到利益,谁愿意离井背乡?

    不过赵顼这个人选得不错。相对于其他太监的骄横。苏利涉为人忠厚。不然又会发生许多冲突了。

    最后苏利涉说了一句,福建路许多百姓太困难了,真正的一穷二白,为什么不迁移三十万户百姓,让他们全部种棉花。

    赵顼看后啼笑皆非。

    这个老太监是好心,如果三十万户全部来种棉花,那得种多少棉花,朝廷会得多少钱帛?而且以广南的地广人稀。稍稍修一些水利,三十万户百姓就安置下去了。福建路耕地紧张的问题也立即得到缓解。但关健时这只能劝导,不能强迫。一旦强迫百姓迁徙,会发生多少冲突。

    因此他以后面批注一句,询问葛少华。

    为什么有这句,王巨做了,也对赵顼说了,一个好官员要做的是引导,而非是强迫。这才是西汉第一地方良吏黄霸的“无为而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