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七章 王巨的审判(上)-《暗黑大宋》


    第(2/3)页

    “你们就看看吧。”赵曙将王巨写的那个问对奏呈先递给了韩琦。

    那天问对时,王巨曾说过一句话,只有两人能胜任庆州,以一州之力打退西夏人可能到来的入侵。一是韩琦,二是蔡挺。这不是将韩琦拉下水,而是对韩琦能力的认可。不过韩琦看到了这一句,脸色也没有变好。

    韩琦看后,递给了文彦博,文彦博递给了曾公亮,曾公亮递给了欧阳修

    可是不管那一人看了,脸色都有些沉重。

    王巨说的危言耸听倒也罢了,如果让他说中了,可能就会变成庆历那样的鏖战。

    其他的就不说了,只说一件事,一旦象庆历那样打起来,不用增兵二十万,只要增兵十万,增兵就得增粮。

    一个士兵少打算一点,一年吃五十几斗粮食,实际想让士兵吃饱,一年一个士兵不是五十几斗,而是七十斗!一斗粮食从后方运到西北,那怕是粟,都变成了五百文。增兵十万,仅是粮食一项一年就会增加两千多万贯的支出。

    它只是开支的一部分。

    人要吃,马也要吃。帐蓬、士兵过冬的衣服,铠甲武器,菜蔬荤腥,以及其他物资与供给,并且再加上浪费,那个开支将无法计算。

    更不要说士兵作战时的各种损耗,以及奖励与抚恤。

    实际也不要打了,只要僵持一年下来,以现在宋朝的财政底子,整个宋朝经济将彻底崩溃。

    可能后人看来,不会那么严重。

    但韩琦他们也同样身在局中,参照的不是宋朝后面的一连患胜负,而是只能参照庆历年间的战事与结果。

    这时候欧阳修也不说他那个上中下三策了。

    赵曙问道:“诸卿,你们以为西夏会不会在秋后入侵庆州?”

    然而所有人都不说话。

    可能大家想法有些不大一样,但怎么好说呢?说不会,万一入侵又怎么办?说会。万一不入侵。举国上下兴师动众。这个后果自己能不能担负得起?

    “王知县,为什么这些佛经卖得那么便宜?”朱清问。

    杭州那些佛经印好了,也运到了庆州,不过王巨将价格定得很低。这让朱清十分不解,虽然竹纸出现,让书籍成本下降,可从杭州到庆州有着不菲的运费,还好。这是佛经,一路上很少有场务征收商税,否则成本会进一步提高。但王巨订的这个价格,基本无利可图了。

    “朱管事,这个你就不懂了,我朝眼下头号大敌就是西夏,西夏那边信仰佛教,但佛法宏扬得还不够。”

    “我懂了,佛教大兴,它是教导百姓向善的。若是西夏有更多百姓信佛,就不会有百姓入侵宋朝了。”

    “那倒未必。”王巨说这话时眼睛飞向东方,东方是一片海,一片海那边有几个岛,那岛上的百姓就信佛,但那岛上的百姓却是这世界上生性最残忍的民族。

    “不要说百姓信佛就会向善,就是真正向善的大尚也未必有几个。用意不在此,朱管事,你看到有几个大尚耕种的?”

    “有,很少。”

    “就是,这些和尚之所以得活,乃是靠百姓的香火钱,以及国家免税的耕地,然后用来征租子,和尚越多,国家负担越重。实际佛教在我朝也渐渐成了一个弊病,况且山那边那么贫困的国家。”

    “这倒是有道理。”

    “还有呢,张元吴昊劝李元昊立国,实际立不立国,山那边早就了。不过了有国号,各部族就有了凝聚力,而且李元昊又创造党项文字。还好,汉字仍是西夏主流。一旦那种党项文字成为主流,那就等于有了灵魂。一旦山那边有了凝聚力,有了民族的灵魂,那就真难办了。所以我故意将这些佛经价格订得很低,这个价格会有很多人买得起。但它是汉字,为了看懂佛经,就会有更多的人学习汉字,而非是西夏文字,这将对西夏文字进行变相的打压。若是利益不大,那么就要赚钱。如果利益足够大,这个钱不赚也罢。”

    “是这样啊。”

    “岂止是这样,这些低价的佛经会进一步造成那边佛教昌隆,信佛的人越多,佛教影响就越大,这些僧侣就会建造更多的寺院,占有更多的良田。这又进一步拖垮了西夏的力量。”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