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〇〇章 左右为难-《明末国色江山》
第(2/3)页
“今天朝会上的气氛有点儿不太正常,朕再次抛出原来被六部大臣驳回的两个更换地方官员的提案,没想到竟然没人反对。都通过了。”
“此后,连续两个时辰的朝会解决了拖延推诿两个月的诸多难题,就连催缴地方欠税的诏令也获得顺利颁布,户部尚书和两个侍郎以及四个给事中无一人再反对。这让朕联想到很多东西。”
“散朝前一刻,兵部给事中突然上呈奏折,对你朱道临赞不绝口,请求朕把你朱道临和装备齐全的江南新军调到宣大前线,朝堂里响起一片附和声。最后连首辅大人也说此乃善策,除了江南新军别处再也无兵可调,朕明知是善策,却又拿不定主意,所以想问问你,是否愿意担此大任?”
朱道临心里叫苦不迭,心想该来的还是来了,但他脸上一如既往地平静:
“臣不是不愿意,而是觉得不可行。首先,新军需要等到十一月初才能练成。在没有足够的训练之前,拉上战场还比上寻常常年征战的边军有用,原因是新军装备的不是大刀长矛,而是新式的火枪火炮,没有足够的训练无法熟练使用。”
“朕也知道,三个月前,吴景贤已经把你编写的《火枪兵操典》、《炮兵操典》、《水师操典》、《军令军规》和新军训练大纲送到朕手里,朕看过之后深受启发,知道组建和训练新式火器军队非常不容易,所以朕一直没提起此事。但心里对你一直寄予厚望啊!”
面对直来直去率性耿直的朱道临,崇祯皇帝也坦然说出心里话。
朱道临很清楚,不但新军教官中有不少东厂密探,就连他麾下几大工坊里也有忠于皇帝的锦衣卫密探和东厂密探。没有密探的地方只剩下自己直辖的技术研究院和如今的瀛洲岛,但朱道临对此毫不在意,似乎从来不知道一样,继续说出自己的第二个理由。
“其次,一旦把臣和江南新军调到北面,就必须先把军械物资和粮食补给做备好。多的不说。以半年计算,近万官兵携带的战甲、火药和铁弹至少25万斤,以每辆新式马车运载2,000计算,需要125辆大马车,加上运送火炮和行军粮食需要350辆大马车,才能保障军队能够持续不断作战一个月,用完还得从江南火药厂及时运来才行。”
“要是再加上之后四个月吃的、穿的、维修更换的配件等等,军需物资的数量至少不能低于150万斤,这么大的补给哪怕臣一力承担,也需要有人为臣运送啊!可放眼朝野,谁能帮臣这个忙?谁愿意帮臣这个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年轻皇帝不得不点头,他知道朱道临所说的数字还是保守的计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