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拯救南宋大兵黄祖 中-《与南宋同行》


    第(2/3)页

    说到弓箭手,这里不得不多说几句。

    黄祖厢首带的那些人中,原本没有这么多弓箭手。

    吴大鹏现从三千多人中挑出来一些曾经当过弓箭手的杂役厢兵,一测试,又挑了挑,算是凑够了四十人。

    一开始时,吴大鹏马上命令工匠加工英格兰长弓。

    这家伙对电影《勇敢的心》中,那个长箭如雨一样扎入对方的队伍中的场面印象深刻。

    再加上看《侠盗罗宾汉》的印象,他想改一改大宋所谓的反曲复合弓的制造方法。

    中国自汉代以后一直使用的都是反曲复合弓,威力和同期欧洲皮弹弓根本不可同日而语,这就是为什么匈奴、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到了欧洲后,就能进入屠幼模式了。

    但是大宋的所谓反曲复合弓加工起来太费事了!

    大宋时期不仅对制弓在材料的要求十分严格要求,对具体的工艺步骤也有细致的规定。

    冬天剖析,弓干木理自然平滑细密;春天治角,自然润泽和柔;夏天治筋,自然不会纠结;秋天合拢诸材,白然紧密;寒冬定弓体,张弓就不会变形;严冬极寒时胶、漆完全干固,故可修治外表。

    春天时装上弓弦,再藏置一年,方可使用。

    上述繁复的工艺程序,需跨越两至三年时间。

    在大宋的制弓作坊中,由于各项工作可交错进行,流水作业,故每年都会有成批的成品,但就一张弓而言,其工时是无法缩短的。

    所以到了八道河地区后,想要开展制弓工作,吴大鹏一听到要两年后才能制成弓,他不由得不恼火了。

    吴大鹏对大宋的工匠说:“什么这个季节那个季节的,不就是一个温度问题嘛!”

    那几个大宋工匠想了想后,摇头说:“非也,一把好弓要应时而生……”

    吴大鹏一时无语,他没有办法和他们讲科学道理。

    吴大鹏试着依古法自己制作一张长弓。

    他直接选择了紫杉木,这个在八道河上游地区找到了,要不用榆木也行。

    他挑选了树干中部笔直的部分,纹理均匀,没有木节的地方,开始指挥大宋工匠加工了。

    让他们将原木的大部分边材削去,得到一条横截面四厘米见方,长度约一米二的弓背材料。

    他们事先通过观察横截面的木纹,把相对柔软木心,放在弓背的中部,因为木心相对耐压缩,而那个坚硬抗拉的边材则作两头的位置。

    通过切削,把弓背材料修整成中间厚、两头略薄,然后再由两个侧面将两端稍稍修窄,略如扁担。

    两端再进一步用刨子将横截面修整成八边形。在修整中,要做到表面平整、两端对称、厚薄一致,这样才能发力均匀。

    削出形状后,要通过弯曲试验来检查弓的各段弹性是否均匀,由于天然生长的木质很难完全均匀一致,可能有的地方硬一些,有的地方软一些,仅仅外形均匀未必力道就一致。

    所以,吴大鹏要求他们通过观察加以修正,把硬度大的地方稍稍削薄一些。

    这样,弓背大致调整好了后,就可以在两端五厘米处分别锉出弦槽,弓背外侧深一些,内侧略浅。

    这种长弓就没有大宋角弓反弯的复杂形状。

    吴大鹏坚决不让大宋工匠用火烤的方式驯弓,那样绝对会降低弓的张力;也不能一下子弯到位,那样的话,弓背就是不折断也要造成内伤而失去弹性,前面那些忙活就白折腾了。

    吴大鹏命令大宋工匠把那个弓背逐步适应弯曲。

    他让他们事先做了一个专门的托架。

    专门挖个凹槽用来托住弓背,然后把弓背的一端拉上弦垂直固定在地上,另一端坠上重物,这样一天天的加大重物的重量,不能操之过急,同时要注意弓背的曲线是否流畅均匀,标出过于强直的地方,把弓背放松后进行修整微调,直到满意为止。

    每次加大开度之前,最好让弓背“休息”20分钟,使内部应力得到释放,以免木质损坏,每次上紧也不可太多,最好一次收紧一点点。

    当达到适合的满弓开度时,弓就驯好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