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九十八节 三吴征兵-《晋末修仙传》
第(1/3)页
晋室自永嘉南渡,定都建康后,北倚天堑长江,虽偏隅江南,境内相对太平。天下其余各国战乱不止,烽烟铁蹄之下,不论普通庶族或贫民,人命贱如草,为了保全性命,天下州、郡凡是遇到战乱或天灾,江南三吴旧地,晋都建康周边、三吴旧地成了首选迁移之地。
到了江南以后,江南当地人士,不论官府或士族、庶族、或普能乡民,统称南迁之人为“流民”或“伧民”。
永嘉南渡以前,江南一带原为东吴孙氏统治,处处地广人稀,东吴后被曹魏所灭,沿袭至晋。永嘉南渡后,司马皇族与王、谢、恒、瘐等北方士族豪门定居江南,与江南原居民相处并不融洽,江南原居民与南迁之民间,矛盾频生,而晋室西边的前秦皇帝符坚,拥兵百万,一直对晋室虎视眈眈。
内忧外患之下,为了维护皇权与士族豪门的利益,晋室十分注意吸纳、安置北地“流民”南迁。从感情上讲,南迁的大部分流民、原本一直依附于司马皇族和各大士族的统治,民心凝聚力较强。在谢安的主持下,在晋境推行侨州郡县,安置大量的北地“流民”。威振天下的“北府兵”便是由谢安之侄谢玄组织北地“流民”所创。
为了便于管理,安抚“流民”人心,晋室朝廷在江南原来人口稀少之地,进行检籍,土断。以北地“流民”迁来人口原州郡之名沿用旧名,如徐州迁来流民群居地,便称为“南徐州”。这样一来便于晋室朝廷管理,二来可让迁来的北方大族继续保持原有威望,三来也满足了普通乡民对于家乡的怀念,各方皆大欢喜。
永嘉南渡之初,晋室境内原有扬、江、荆、湘、交、广、宁、梁、益、徐、豫等十余实州,各州下设九十六实郡。北地“流民”大量南迁后,在晋境内,置立大大小小的侨郡、侨县。至孝武帝年间,新增有幽、燕、冀、青、并、雍、秦、梁、益九个侨州,侨郡四十多个,境内人口激增,实力暴涨。
晋室规定,北迁“流民”只要在侨州郡县落户,便颂发晋室“白籍”,以区别于江南原居民的“黄籍”。“白籍”与“黄籍”除了颜色不同,更关键的是,实际使用中,待遇不同,“白籍”不交赋税,不服兵役与劳役。
几十年后,北迁“流民”的后辈长大成人,很多时侯,从口音上,已很难分辨原来祖籍,世人相遇,为了区别身份,大多相询““黄籍”与“白籍”之分。
司马雪第一次逃婚出宫,在晋安郡巧遇青阳夫人,青阳夫人曾旁敲侧击,问及司马雪身份是“黄籍”还是“白籍”。不料司马雪身份奇特,自幼生于宫中,岂能知晓宫外黄白之分,顿时被识破身份,幸在遁逃及时,方逃过一劫。
数十年后,随着晋室周边各国战争的逐步激烈,大量的新生“流民”不停的进入三吴旧地避祸,新生“流民”一时间、没有得到土地,便只有投身士族豪门为奴,成为受其荫庇的佃客。
晋法规定;士族豪门享有特权!府中佃客不必向朝廷交税服役。经年累月之后,士族豪门的府坻庄园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府中豢养的部曲府兵、佃客人口数以万计,晋室朝廷逐渐变成无粮可收,无兵可用的地步。
建康城中,西府内,正厅中。司马元显面孔搽得粉白,眉毛轻描,束发金冠,高高坐在上首木椅中,面前木案上摆满瓜果、点心、美酒佳肴,两名英俊男子在左右挥舞羽扇,驱赶秋暑。高素与张法顺等人在厅中左右席地跪坐,面前案几上,备有酒水鲜果。
张法顺侃侃而谈: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