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五七章 再战上江(2)-《抗联1939》
第(2/3)页
“师长要不我去给政委请求一下援兵,你?”
“好。就这样。”
......
佳木斯港,紧傍松花江,上通依兰哈尔滨,下接黑龙江,直达日本海;通过松花江尚可通达黑龙江中上游和乌苏里江沿岸,便于粮食木材煤炭等产品的出口转运。1900年庚子赔款以后,俄国轮船在松花江通航。给人员往来和粮木煤运输带来了极大方便。民国时期的二十年代,佳木斯市水路客货运输日趋繁荣,已是松花江下游较有名气的内河港口,但码头却仍系天然状态。年进出口的粮食杂货食盐煤炭木材等货物总量在15万吨以上。
伪满时期日本侵略者加大对三江地区物资的掠夺,特别是在图佳绥佳铁路建成后,松花江下游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水运进出口货物大多经佳木斯港中转。货物中转量超过了哈尔滨。一跃成为松花江中下游的最大中转港。为适应这种需要,日伪政权没收和霸占了原有的官民船只,垄断了水上运输。在佳木斯旧码头还修建了元木桩码头。1937年,伪哈尔滨航务局又在佳木斯旧码头东侧扩建456米直立式钢板桩码头,其泊位可容800吨级船舶15艘。在港区铺设了铁路支线和装卸线,从而使佳木斯港装卸转运能力剧增。1935年至1938年佳木斯码头装卸量依次达到728656和144万吨。水运航线主要有佳木斯—哈尔滨佳木斯—黑河佳木斯—虎林等。年客运量达54万人。客货运输总量分别占当时黑龙江水运总量的200。
此时的佳木斯港,天上飘起了雪花下了一阵停了下来。让地面铺成了一件白色的棉衣,天色却黑俩眼五指,夜晚空气更是寒冷。刚入冬的天气虽然寒冷,但是松花江还没有结冰的迹象,在佳木斯一处码头南边一片破烂的贫民窝棚区泥泞狭窄的小路上三三两两走出一些破衣烂衫的劳工拿着火把,穿着破布鞋,肩膀上系着一块垫肩在日军宪兵的喊骂声抱着膀匆匆向码头走去。
他们以前都是城里的居民,在日军占领佳木斯后,给城里所剩不多的居民发放了安居证,全都赶到城中东南一片固定区域里生活。挑选出年轻妇女送去军营洗衣服青壮年男子集中在码头附近,逼迫他们帮助皇军装卸货物,每天给两斤玉米面。
对于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抱着听天由命态度的穷苦人们来说,这足以让一家人勉强活下去。所以即使在夜晚也要出去工作,争取能用自己的屈辱和汗水为家人带来生活下去的口粮,不是他们这群人不爱国,而是他们连家人都养不活,哪里顾得上国家仇恨,不管码头什么时候有活,这群人一定会跑过去工作,为的就是能够给家人扯一块布度冬,当然还有很多人是日军在各处抓来的劳工。
陈雷也混在这群人里,他此次的目的就是炸毁日军军舰,破坏这批支援前方的弹药补给。
走了五分钟后,抬起头远就是日本宪兵设立的哨卡,所有进出码头的人员车辆都要接受检查。陈雷借着火光随意打量了一番前后都是一脸疲惫的苦力,在人群中找到了潜伏劳工里的战士,不经意间抬起胳膊打了个哈欠,做出两个手势,随后站在苦力当中排队接受检查。
他伸手从衣兜里取出安居证,又眼自己的名字籍贯住址,“陈东,佳木斯本地人,住在贫民区33号。”这都是地下党为他弄来的证件。
陈雷在队列里向前张望,宽阔的大路有三分之二被缠满了铁丝网的三角形拒马阻断,只留下三分之一的口子放人进去,十几个头戴绿钢盔,身着日军黄色宪兵衣服的士兵平端着长长的三八大盖分散在哨卡前,两个沙袋堆起的机枪掩体里几个士兵坐在弹药箱上,两挺歪把子机枪黑洞洞的枪口警惕地盯着这些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苦力,告诉人们谁要敢动,立刻就会被打成塞子,同时,四周还有几个小队的日本巡逻队。
很快轮到他了,一名伪满警察来到他的面前地接过陈雷递上去的安居证,随便翻了翻,一边在他肮脏破旧的衣服上摸摸拍拍一边问道:“住哪?”
“贫民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