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命运-《智慧追寻者》
第(2/3)页
在一个街道边上的露天摊位上,云夕他们坐了下来,微言本来想要带云夕去边缘镇上好一点的餐馆的,在经过几家这样的露天摊位后,微言没有停下来,这让云夕猜测到有可能微言是这样想的,云夕不想对方破费,也不想欠对方太多人情,所以就说自己想要吃面,在一家面摊前坐了下来,而微言也自然顺着云夕的想法,坐了下来,并没有坚持自己的想法。
这里摊位的主人看起来是认识微言的,面里面的料比其他任何人多,云夕没有什么感觉,客气一下,就吃了起来,而微言有点不好意思,微言其实在这里过的很不错,受这些普通人的尊重,而且只要他购买东西,这些善良的人总是多给很多东西。
对于饮食,云夕第一要义是不要吃坏肚子,第二要义是吃饱,第三要义是营养,第四要义是味觉的享受,第五要义是视觉的享受,第六要义是整个身体感觉的享受。
这种面摊不放荤的,是小本生意,如果放荤的,价格也高,而来这里吃的人都不想出这个价格吃荤的,因此云夕是吃不到荤的,这里的面的味道很怪异,云夕以前没有吃过这种味道,可能是本地特产,汤是那种清淡却有葱香味的那种,微辣,一种淡淡的属于植物的鲜味,一种属于这个地方的绿色青菜堆满了木碗。
微言吃的比较快,可能习惯这样的速度吃饭了,细嚼慢咽没有学会,也许因为想到今天有很多事情要处理,吃饭反而不是重点了,优雅地吃饭,细嚼慢咽需要空闲的时间支撑的。
云夕吃饭有点慢,云夕也有很多事情要处理,这是两种不同的做事情的态度,一个快速,可能粗心,一个慢速,可能细心,云夕觉的自己也经常粗心,好像事情不是这样说的,吃饭和做事情完全可能不是同样的一件事情,没有可以联系类比性,也不存在逻辑的关系,可是这些怎么就被连接在一起的,这真的很奇怪。
这是思维模式决定的吗?还是一种文化逻辑,这种文化认为这两者是有逻辑的,因此在此文化状态下,所有的人都会认为这是正确的,是无可辩驳的事实,这种文化是怎么开始的,而传承缺点,就没有人发现而修正吗?
文化逻辑到底是怎么回事?而这种文化逻辑可以预见事情,这种也是推演逻辑,可是有时候总是错误的,因为这本来没有什么真实可行的逻辑关系,是一种经验逻辑关系,碰到特例就错了,也许这种经验逻辑有一种普遍性,毕竟这也是说的通的,不连续的逻辑,这种文化逻辑可以这样认为。
并没有在本质上弄清楚,进行本质的逻辑联系,而是经验上的表层逻辑联系,这恐怕是最大的问题,可是怎么突破这种逻辑联系障碍,这可能和教育有关系,想要更改,就和这个社会的教育相关了。
一个人碰到这些事情,被触动的事情,肯定思想层面发生一种思考,深入的思考过程,只要他停下来思考,这些都会发生的,在外面是看不出来的,就像现在云夕在吃面的时候突然想到了这样多,微言是不清楚的,外人是看不出来的,云夕还是在吃面,只是吃面的时候眼神有点游离,真是奇妙。
虽然这些思考可能和他现在的生活,现实环境之类的都没有关系,可是就这样发生了,和他记忆中的学识有关系,同样和整个社会状态有关系,不过这种思考很多时候都没有用的,就像云夕这样,只能让自己认识的更加深刻,可是他改变不了什么,云夕还得按照现实的生活来过活,如果云夕将这些记录下来,写成一本书,那就会影响到这个社会的文明,事情就是这样发生的。
或者他和别人在交流的时候,透露出来,在现实中传播开了,也会有所影响,这世界很奇妙的,也是比较好玩的,云夕将汤都喝完了,身体恢复了力量,一种感觉饱的力量,确实是这样的感觉,饿的时候,身体使不上力量,好像供能不足,吃饱了,就有力量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