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替代性-《智慧追寻者》


    第(2/3)页

    “那你为什么不阻止。”温特很疑惑地望着对方。

    “在乎,却有一种我也不清楚的理性约束了我所有的行动,以后你会清楚的。”对方是这样回复的。

    温特后来慢慢清楚了,在乎一个人,非常在乎一个人,却在对方受伤后,自己内心没有任何感觉,如果是假装去安慰,那也不是温特想要的,温特真的没有了感觉,确实实在是没有了,为什么,因为温特从第一次在乎而被理性束缚不行动,习惯养成了,而这种情绪直接驱动行动的行为完全丧失了。

    为什么,为什么,温特即使在内心拼命大声呼喊,也无济于事,这就是人,遵循自己的感觉做事情是对,还是错,谁也说不清楚,场景不同,对象不同,好坏都有,真正能够区分出对错后,会行动吗?即使是死。

    温特不在年轻,这就是理由吗?那种激情被年龄消磨了,被温特自己抹杀了,再也付不出代价了,做不了诗人,做不了年轻人,做一个稳重的人,如果稳重是褒义词,那在面对对的时候,真的死也可以去行动的,如果稳重是贬义词,那就无话可说。

    理性也是一种感觉,人还是遵循着自己的感觉做事情,一直都是的,而生存是否是第一要义变成了,冲动和理性的区分点,恶来自何处?是否人自己太不清晰,认知的缺失,让社会,让个人感觉变的如此混乱。

    也许不是,两个人所处角度的不同,对错不同,思考方向不同,对错不同,想的内容完全不同,对错不同,有协商的可能性吗?没说清楚,还是没有说清楚,还是大的层面的用语,没有清楚,没分辨清楚,看后还是不知晓怎么做,就是这样的感觉,真的无法知晓吗?

    是自己能力的不够吗?无法分辨清晰,从而就无法知晓了,是需要告知怎么做,碰到这样的情况,还只是用一句这是人的特性,无法更改的来处理,知道错了,怎么改,而改了是否是对的,前提是能够改吗?没有感觉的安慰,救助算是虚伪吗?这看你的目的性了,如果只是为了另外一个目的的安慰救助,那就是虚伪了,如果只是因为在乎,理性让感觉丢失,只是为了安慰而安慰,救助而救助,那不算是虚伪,只是说因为你的感觉在某种情况被你丢失了,自己在理性的约束下造成的而已。

    所有被看到的,被感知的,都是有意义的存在,说的任何话,传递过来的任何信息,都是有意义的存在,因为存在,温特到底想要做什么?他有没有想好,时间可是不能重来的,温特只有一次机会,选择了就无法改变了,特别是一种大型的计划。

    其实如果温特将自己当成投资者,就变成了多次机会,可能是非常多的机会在等着他,只要温特有钱,他就可以投资做任何他想要做的事情,如果他自己一个人专注做一样事情,虽然还真是会成功,但是也只是一条道路的选择。

    温特应该不会做一条路的选择,可是如果温特不动用那些资源,他怎么实现这种多条路一起行走呢?难道用最容易的方式,幻想,还是比较真实的方式,就像让阙阔写一本书籍,无形中让别人去做了那些他想要的机会,这样有什么特别意义存在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