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5章 骑兵难题(下)-《定秦曲》


    第(2/3)页

    而在行事的骑兵编制当中,机动性极强的轻型突骑兵成为了张嘉师的选。

    突骑兵是拥有一定近战能力的弓骑兵的代称。

    像是匈奴人的弓骑兵一样,匈奴人的骑手在近战方面事实上不如装备更好的汉朝轻骑,而骑射方面则是要强于汉朝的弓骑兵。

    而正如后世的一个观点认为,想要展出骑兵,最重要的是有足够的战马。

    但是眼下的新式编制的骑兵部队,在战马数量上虽然能够做到每个骑士大致上都有一匹坐骑,但是这一点若是需要长途奔袭的话,这样的数量是没有什么重要意义的。

    而汉朝的情况也说明了这一点:

    以农耕为经济基础的封建王朝,历来是重视牛甚于马匹的,而且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中原地区所产的马匹其数量、质量均难及北方游牧地区。解决之道,就是建立可以动用国家资源力量,具备有效的管理制度,能够采取较为先进的养马技术的国家养马场。史书上的苑马、群牧所,都是国家养马场。它由国家划出指定的区域,投入专门经费,培育马种,饲养、训练马匹,最后将马调配给军队使用。

    国家养马场有专职机构负责管理,管理者通常是国家直接任命的高级官员。这种国家形式的养马,其实自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在西汉初年趋于完善。景帝二年“始造苑马以广用”,武帝“为伐胡故,盛养马,马之往来食长安者数万匹,卒掌者关中不足,乃调旁近郡”。可见,国家养马场的策略是行之有效的,此后在我国历史上长期不衰,逐渐展,成为历朝马政的重要内容。

    有了良马,还要有训练有素的骑士。汉朝军队非常善于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兵员,三河、颖川、沛郡、淮阳、汝南、巴蜀等多山地诸郡可选材官之士;江淮以南多水泽之地可选楼船之士;而“天水、陇西……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此地之民自是选拔精锐骑兵的上上之选。即使是通过精挑细选得来的兵员,仍然要接受严格的训练。晃错曾上书言:“士不选练,卒不服习,起居不精,动静不集,趋利弗及,避难不毕,前击后解,与金鼓之指相失,此不习勒卒之过也,百不当十”。

    由马上而得天下的汉朝统治阶级,对乌合之众不可能打赢战争这一点有着清醒的认识,因此规定“非教士不得从征”,“教士”者,张晏注日:“士不素习不得应召”,所以说,汉朝应征兵员都经过了严格的训练,具有很强的战斗力。

    数十年的休养生息,使得西汉国力得到了空前的展,同时也训练出了强大的军队。西汉的国家战略逐渐由防御转向进攻,骑兵,这支汉朝军事力量中最为精锐的部队,在战略反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早在汉文帝三年的一次军事行动中,就“边吏骑八万五千…,遣承相颖阴侯灌婴击匈奴”,这时的汉军骑兵已经初成气候,光边境骑兵就有八万之众。

    而当汉武帝执政后,汉朝向匈奴动了长期大规模的军事进攻,汉军骑兵当仁不让成为进攻的先锋。汉武帝元兴二年公元前133年,西汉王朝设下马邑之谋:“汉伏兵车骑材官三十余万匿马邑旁谷中”,汉军骑兵参与了西汉战略反攻的序幕。

    但是匈奴人并非是败于汉军骑兵之手,而是更多地是被汉军相当成熟的兵种混合阵型所击败。

    骑兵在西汉的历次战争中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