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4章 骑兵难题(中)-《定秦曲》


    第(1/3)页

    在战国的中后期,战车已经不再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的代名词。

    虽然春秋时期,有着这个记载:公元前636年,秦穆公送晋公子重耳返国时,送以“畴骑二千”。

    但是这个时候的骑兵相对于秦国这个“千乘之国”而言,数量还是少了一些。

    “车千乘,骑万匹”军队作战方式,宣布了战国时期的战术渐渐转变为车骑并重。

    而在这个时期而言,骑兵的训练方式成为了拥有大量骑兵的国家的一个重点训练方向。

    对于这个训练层面而言,中国的军事训练也逐步进入到骑马战术的演练体系:

    军事训练的内容很广泛,这里仅就技艺的训练论之,技艺训练是军事训练中的重要内容。

    后世认为,当时的骑兵也需要像步兵那样通过某些项日进行综合性圳练即基础训练。如角抵,亦称角力,相当于今天的摔跤,手搏,亦称拳击,犹如今天的散打,负重走跑跳;使用器械的套路等。

    这些训练项目均有悠久的历史,不仅是包括骑兵在内的军人之经常性活动,而且也是古代老百姓的体育活动。骑兵战士通过这些训练能够增强体力、耐力、灵敏程度和使用武器的技能。这是起码的要求,勿需详论。

    然而各兵种的训练方式方法有许多不同。骑兵训练与步兵、车兵训练相比,呈现明显的特点,甚至做了重大改革。骑兵和车兵对马匹都要进行许多项目的训练。表面看似乎相同,实质上却有很大差别。

    按照马的功能,战车使用的马,属于挽用类型,训练它的驾车能力,致使它的挽用技能尽量挥。对于骑兵。不是任何马部可以骑到战场上,该兵种所使用的系乘用型的马,其四肢、体型与挽用型马育明显的差别。乘用马通过训练,使其在战场上能够更好地挥乘用潜力。从整体言,训练战车的马,比较简单容易;训练骑兵的马,就比较复杂困难了。

    要用马,必须先驯马。虽然马通人性,但毕竟是兽类。

    要想使它更好地接受骑士的意图,使马的力量成为有效益的消耗,应当以人为主,尽量沟通人马之间的关系,致使人马—体化。对此,并非轻而易举,颇需要对战马进行细致、耐心的调教,使其建立“后效行为”。

    正常情况下,驯马者对战马必须保持亲近、和平的关系。即使烈性马,也要爱抚,为其解痒,提供洁净饮水,加草添料,并时常洗刷,从而解除其恐惧心理,增加人马间情感。驯化过程带有很大的感化因素。驯练战马的高难度动作,离不开马具,持别是衔、镳、辔三者互相联系,组成一个灵敏的传导体系。

    下面以训练战马卧倒为例进一步说明之。牵动一侧缓绳,传导给马镳、马衔、对马的齿龈、口角产生难以忍受约压迫感,强制战马卧倒,卧倒后,立即缓和缰绳,解除镳衔对口角、齿龈的压迫,同时对马给于表扬或酬赏,包括食物酬赏。

    假如战马本想就范,可适当惩处。于是牵动一侧缰绳—一马头偏斜一—压迫齿龈口角—一卧倒一一缓和—侧缰绳—一解除对齿龈口角的压迫——表扬或酬赏。整个过程依次相连,反复进行。于是在马的中枢神经建立起巩固的信息贮存即记忆。

    马的信息贮存,虽不如人那样容易,但比其它家畜方便得多。如此耐心调教,久而久之,骑士一旦牵动一侧缰绳,马就立刻卧倒。左转、右拐、前进、后退、加、减慢等,通过马具或战士的特殊动作,甚至语言等来实现,但比训练卧倒容易得多。战马,正加兵家所言:“戢其耳目,无令惊骇。习其弛逐,闭其进止,人马相亲,然后可使。”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