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7章-《定秦曲》
第(2/3)页
意大利北部解放后,苏沃洛夫本打算向法国本土展进攻,向格勒诺布尔、里昂和巴黎方向实施主要突击。但是,这个计划被盟国所破坏,它们担心俄国在地中海和意大利的影响增大。英国和奥地利决定将俄**队调离意大利北部。苏沃洛夫依照命令把奥军留在意大利,率领俄军开往瑞士,与在那里作战的里姆斯基—科尔萨科夫军会合,并从那里进攻法国。9月11日,苏沃洛夫开始了对瑞士的远征(参见苏沃洛夫对瑞士的远征),俄军打过瑞士的圣哥达隘口和鬼桥,率军翻过罗斯希托克山脉,进入姆坚山谷,完成跨越帕尼克斯山脉的进军。这是军事学术史上的巨大成就,也是苏沃洛夫军事生涯的颠峰。恩格斯断言,这是“到当时为止所进行的一切阿尔卑斯山行军中最出色的一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俄**队表现出空前的英雄主义,在前卫战斗、后卫战斗,巧妙迂回阵地、战术合围和全歼被围之敌等方面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范例。
因战功卓著,苏沃洛夫于1799年1o月28日被沙皇授予俄国大元帅军衔。并在圣彼得堡马尔索沃广场上为他建立纪念碑,以表彰其对瑞士远征的功勋。1799年1o月俄国与奥地利的联盟破裂,苏沃洛夫奉诏返回俄国,再遭贬谪。18oo年4月21日,返回彼得堡。残酷的不公正的事实使这位统帅心灰意冷,于5月18在彼得堡克留科夫运河畔的赫沃斯托夫宅邸过早离开了人世。(吐糟一个事情,苏沃洛夫当其时已经7o岁,可以算得上是高寿了……)
…………………………………………分割线………………………………………………
《制胜的科学》与其说是一本军事教程,还不如说是一本更加倾向于部队指挥的指导书。
因为其内容与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有着相当类似的描述:
准备射击!装弹!——按排、半营和营射击
(这是为了进行齐射和队列机动演习,一个大队分为几个营(通常为四个营),每营分四个排;两个排组成半营。)
——装弹时枪托绝对不可置地。通条弹回了没有?
——弹头不要压得太紧。
(大多数文章将这一条的含义解释为:如果枪托置地,通条就会往回弹,于是就压不紧弹药。实际上通条的回弹并不依赖于枪托是否置地。1763年的条令中说:“为尽快装上子弹,在装弹时将枪托置地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苏沃洛夫的要求正好相反。这种要求看来是根据经验和观察的结果提出来的;同时,它也被内弹道学规律证实是正确的。
问题在于:当枪托置地时,通条的打击过分猛烈地压在弹头上,弹头把火药压挤成一块。这对射击有不利影响。此外,在朝弹药猛压时,弹头会从纸制的弹头包装材料中脱离出来,在射击时就会出现反跳,撞击枪管壁。这样还会扩大子弹散布面。所以子弹头不应该压得太紧。苏沃洛夫的要求是适宜的。“通条弹回了没有?”这是提醒执行条令所要求的动作:“一下子把通条推进枪口,使通条不仅压着弹药,而且弹出来一半。”)
——保持斜形队(为了进行射击,后面几列向前列紧靠过来,后一排士兵对着前一排士兵的空隙站着,队形变成了斜形。);枪托紧顶右肩肩窝,枪身托在左手掌。子弹打半人高处(苏沃洛夫那个时代的步枪射击弹道在3oo步的距离上升3o-35厘米。所以只有直射才有意义。为此,使用固定的瞄准线(经过枪管后端的缺口和准星),瞄人体的中部,即半人高处。)
——可以用火药(即空包弹)进行示范。
——清枪在换岗间换岗间(指换岗以后,因为演习是在派岗之前进行的。)进行。
——射击一或两子弹。
——各排进攻射击开始!——不停顿。信号——《行军》鼓点,——射击一至两子弹(各排进攻射击是指向前运动中的射击。关于射击种类详见第14条。采用排射击的进攻直接转入对敌冲击:不能停顿!射1-2子弹后,冲击敌人的第一横队!)
以横队向敌横队进行示范冲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