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8章 炮弹的意义-《定秦曲》


    第(3/3)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重型坦克杀上战场,出现了一种次口径穿甲弹,即穿甲主体的直径小于弹径的穿甲弹。这种次口径穿甲弹的弹体内,有一个用硬质合金制成的弹芯。由于穿甲弹是依靠弹丸的动能来穿透装甲的,因而当弹丸以高撞击装甲时,强度高而直径细小的弹芯就能把大部分能量集中在装甲的很小面积上,从而一举把“乌龟壳”穿透。后来,坦克不肯示弱,又把装甲增厚,于是便出现了威力更强的穿甲弹.这种弹按其稳定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弹丸自身旋转稳定的,另一种是借助于装在弹体上的尾翼稳定的。

    穿甲弹主要依靠弹丸强大的动能强行穿透装甲摧毁目标的炮弹。其特点为初高,直射距离大,射击精度高,是坦克炮和反坦克炮的主要弹种。也配用于舰炮、海岸炮、高射炮和航空机关炮。用于毁伤坦克、自行火炮、装甲车辆、舰艇等装甲目标以及飞机、直升机、汽车、火箭炮、导弹射运输\/射车、指挥车、通信车、雷达等非装甲金属结构技术兵器。也可用于破坏坚固防御工事。英文名称:ap(armor-piernetg-she11)。

    反坦克穿甲弹素以强拱硬钻而著称,也就是俗话说的硬碰硬。它主要靠弹丸命中目标时的大动能和本身的高强度击穿钢甲。穿甲弹的弹丸,都是用比坦克装甲硬得多的高密度合金钢、碳化钨等材料制成的。穿甲弹弹头十分坚硬,是坦克、装甲车辆的强敌。射时,穿甲弹丸在膛内高温高压气体作用下,一触及目标,就会把钢甲表面打个凹坑,并且将凹坑底面的钢甲顶出去。

    旧式穿甲弹中,在弹体中装有少量炸药及引信,弹丸头部虽然已经破裂,但是弹体依然具有强大的动能,所以仍会继续前冲。当撞击力达到一定数值时,引信被触点燃,就引起了弹丸装药的爆炸。这时,在每平方厘米面积上,可产生数十吨至数百吨的高压,从而杀伤坦克内的乘员、破坏武器装备。现代的穿甲弹,特别是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弹芯是实心的,其中并没有炸药,击穿装甲之后,是依靠高飞溅的装甲碎片和穿甲弹弹芯碎片杀伤装甲目标中的人员、破坏其中的装备。而贫铀穿甲弹在击穿装甲后,强大的撞击力会使得贫铀弹芯生自燃,产生高温,引燃装甲目标中的油料、弹药,造成极大的破坏效果。

    穿甲弹的穿透能力主要来源于弹丸运动时的动能,要增大弹丸击中目标时的动能,就必须提高弹丸的度。穿甲弹除了用长管火炮射外,还都将弹体做成流线型或长杆形,即脱壳穿甲弹。因为脱壳穿甲弹的弹丸形状像支长箭,所以,还有人称它为箭形穿甲弹。脱壳穿甲弹的穿甲本领更强。

    按弹体直径与火炮口径的配合,分为适口径穿甲弹与次口径穿甲弹。按结构性能分为普通穿甲弹、次口径穿甲弹和次口径脱壳穿甲弹。

    穿甲弹是在与装甲目标的斗争中展的。穿甲弹出现于19世纪6o年代,最初主要用来对付覆有装甲的工事和舰艇。第一次世界大战出现坦克以后,穿甲弹在与坦克的斗争中得到迅展。普通穿甲弹采用高强度合金钢做弹体,头部采用不同的结构形状和不同的硬度分布,对轻型装甲的毁伤有较好的效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了重型坦克,相应地研制出碳化钨弹芯的次口径穿甲弹和用于锥膛炮射的可变形穿甲弹,由于减轻弹重,提高初,增加了着靶比动能,提高了穿甲威力。

    2o世纪6o年代研制出了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能获得很高的着靶比动能,穿甲威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分割线…………………………………………

    张嘉师自己很清楚一点,那就是仅依靠眼下的科技水平,就算是制作出性能不错的火炮,其在炮弹工艺上,甚至是火药方面的一个整体提升,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所以在这一方面而言,张嘉师只能够寄望于一些轻型火器在战场上所取得的实际效果。

    而虎蹲炮运用火药武器的意义上,不会有太大的提升,当然也不是一无是处。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