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南方大乱再起-《三国之谋伐》
第(1/3)页
“二分天下之论”,历史上是周瑜提出来的战略计划。
他认为在赤壁之战后,孙权集团可以吞并刘备集团,然后出兵巴蜀,占据四川,与曹操南北分治。
而鲁肃提出的战略则叫“榻上策”,他觉得应该先吞并刘表,再看天下形势。
从时间上来讲,鲁肃的“榻上策”早于周瑜二分天下论,建安五年,官渡之战才刚刚打完,他就对孙权说,应该先取刘表,再图北方。
最关键的是,鲁肃其实并不是个什么忠厚仁义君子,不要被老罗塑造的老实形象给骗了,因为早在“榻上策”之时,他就劝孙权夺取荆州之后,就立即学刘邦称帝,建立一番基业。
在当时最先称帝的袁术才刚刚死掉,很多人以为曹操是个周文王要大兴汉室,天下无数心向汉室之人纷纷为曹操效力的时候,也就只有鲁肃在劝孙权称帝。
虽然这一点无可厚非,但以此时的舆论环境以及江东就连张昭这等重臣都是投降派来看,绝大多数诸侯都没有或者不敢有称帝的想法。
即便是他们反抗曹操,也是打着复兴汉室,说曹操是控制皇帝,操弄权术的奸臣这个由头与当时的许都朝廷对抗。
比如孙策占据江东,说要进攻许都,便是打着匡扶汉室的名义。
在那个时间节点,也只有鲁肃完全没有把汉室江山放在眼里,劝说孙权称帝,可见鲁肃绝对是一个狠人,而非什么老实人。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鲁肃人品不行。
而是说鲁肃绝不是演义中表现得那么老实憨厚。
真正的鲁肃不仅拥有不错的战略眼光,同时也是孙氏集团最大的拥护者。
历史上若非鲁肃周瑜等人坚定主战的话,以当时江东声投降派浩大的声势,孙权保不齐还真有可能会投降。
那为什么历史上提出“榻上策”的鲁肃如今会与周瑜会一起提出二分天下论呢?
因为时局不同了。
历史上鲁肃提出“榻上策”的时候,曹操才刚刚打赢官渡之战,袁绍虽败,实力犹存,北方依旧处于难解难分之势,二人谁才是胜利者,大家都不知道。
包括鲁肃也只是认为,要想消灭曹操不容易,还是先观望北方的形势再说。
所以当时鲁肃给孙权的意见就是先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等到合适的机会除掉黄祖,然后攻灭刘表占据荆州,最后再称帝建功立业。
但现在由于豫州是在孙家手里,他们就几乎直接与北方接壤。
如果能够夺下扬州和荆州,则将拥有黄河以南除兖州青州徐州以外的所有地盘,实力会大幅度提升。而北方即便是分出胜负,也不过是得了幽州冀州青州之地。
两方中间还夹了个曹操,在北方势力更强的情况下,曹操不会傻到与孙家为敌。
因此孙家如果真的能够在这数年之内平定袁术和刘表,则趁着曹操的地盘为中间的缓冲区的时候,西进川蜀夺得四川,则与北方霸主共分天下!
这里有个很明显的差别就在于,历史上没有曹操在中间作为缓冲区。
有些类似于后来的北宋——辽——金,亦或者南宋——金——蒙这种关系,两大帝国之间,都有个第三方的存在。
正因为历史上没有这个第三方,鲁肃和周瑜那时就认为,只要北方分出胜负,敌人就会立即南下,他们应该没有什么机会再图谋川蜀。
所以刚开始的时候,他们也仅仅只是以“榻上策”为战略,多次对刘表进攻,主要还是夺取荆州为主,等到赤壁之战击败了曹操,才开始有了对川蜀有想法。
而如今有了曹操作为中间缓冲区,鲁肃和周瑜就觉得,趁着现在如果可以把袁术和刘表击败,拿下扬州和荆州,那么整个南方都会落入他们手里。
到时候哪怕北方分出胜负,中间还有个势力不大不小的曹操作为阻碍,南北就不会那么快发生战事,他们也就有充足的时间西进四川。
毕竟唇寒齿亡的道理,北宋和南宋不懂,不代表曹操不懂。大概率,那时曹操也只能联合他们对抗北方势力。
这个策略,可谓是“榻上策”与“二分天下论”的结合体,趁着北方刘备和袁绍大打出手的时候,先破袁术,再取刘表,联合曹操对抗北方,同时西取巴蜀,战略眼光非常长远。
然而听到鲁肃和周瑜的话,孙策却一时犹豫,看着他们二人忍不住问道:“公瑾,子敬。我觉得......你们会不会想得太简单了些?”
“哦?”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