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龙飞保卫战(中)-《三国之模拟城市》


    第(2/3)页

    为了能够迅速地支援拒马墙处的暗花,继而保证龙飞保卫战的全面胜利,先登死士活活地充当了羌人的靶子,现在该是让这些羌人付出代价的时候了!

    但鞠义没有忘记,主公为什么要让先登死士付出这样的牺牲,没有丝毫犹豫,鞠义喝道:“第四、第七队尽快消灭这些羌人,第一、二、三队跟我走!”

    先登死士所谓的队是指百人队,先登死士总共不到七百人,除了镇前的两支百人队之外,其余的死士全部集中在八宝谷底。事实上第七个百人队根本就没有满编制,加上刚才冲锋路上被射杀的战友,两支留下的百人队实际上只有120余人。

    而羌人的断后牵制部队还有近四百名战士!

    以先登死士的近战实力,其实如果全体出动,消灭这支羌人部队顶多只需要两分钟而已,而且会比较轻松地完成作战目标。但鞠义已经看到了拒马墙处的战斗情况,心急如焚的鞠义,只得留下小部分先登死士与数量占明显优势的敌人血战,而他自己则亲自率着大部分先登驰援暗花。

    鞠义刚才在向羌人奔进的时候,就时时在打量着拒马墙处的战斗,那里虽然有精锐的暗花武师,但暗花从来都不是一支善于打阵地战的部队,阵地战时的暗花,其战斗力未必比山字营强多少。而凤翔之主阿牛,正是在拒马墙处。

    正是因为担心拒马墙处的战斗,鞠义分心之下左臂上中了一箭,不过这位桀骜不驯、铁人般的汉子硬是没有吭一声,甚至连拔箭的打算都没有,红着眼睛直接向拒马墙处的羌人奔去。

    暗花从一开始就陷入了血战、苦战!

    由于有拒马墙的保护,羌人想攻破这一战线,便只有两个办法:

    第一,从拒马墙上翻过去!

    第二,击破拒马战线中间,约三米长的那个路口守军。

    羌人的选择是……两个办法同时进行!

    两里多长地战线,只有200名守军。已经没有任何远程攻击辅助,而进攻的羌人则是十倍于龙飞镇守军。羌人就是要让这些汉人疲于奔命,在多点进攻之下迅速地败退。

    200余人的暗花,要想防守漫长的战线很难,一个人负责五、六米长的战线,更是捉襟见肘。

    这样的情况下,更不可能组成所谓的阵形、战阵了!事实上暗花的训练科目里面,从来都没有大部队的集结组阵课程。

    阿牛很快便意识到了这一问题,马上做出了决定。

    守不过来。那么便攻出去!

    以攻对攻,进攻就是最好地防守!

    何谦亲自率领着五十名暗花武师,象钉子一样钉在了路口,寸步不让!至于路口两端,想攀爬拒马墙继而突破战线的羌人,则有百名暗花武师分别负责,展开身法往来狙杀!

    另外五十名暗花武师,则分成了十支小战队,跃上拒马墙之后,大鸟般地投入到了羌人的包围中。夷然不惧地展开了游斗。这五十名暗花并没有拘泥于所谓的战队完整性,见势不对立马作鸟兽散,以超卓的实力展开游击战,他们的任务便是破坏羌人攻击的连贯性。并且伺机狙杀羌人中的各级头目,破坏其指挥系统!

    八宝谷底的羌人很快便觉得不对劲,与这批汉族的黑衣人作战,实在感觉别扭!

    如果用两个字形容这支部队。那么便是:诡异!

    浑身漆黑地劲装,层出不穷的攻击方式,超卓的个人实力。一击必杀、一沾即走的海盗式作战风格。让羌人们吃尽了苦头。

    游走于拒马墙外地暗花武师。看似两手空空或者只是一柄短刃,但几乎每一次出手都会有羌人命丧当场客死异乡。攻击的目标只有两个:咽喉和心脏。别的地方是不会被暗花武师们“宠幸”的。

    但出击地暗花很快便出现在了伤亡。

    羌人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绝不是黄巾军那样的农民武装能够媲美地,在交手地初期吃了一点亏之后,羌人立刻下意识地更加注重族人间地掩护,以及协调攻击。一支五人小战队还没有来得及分散开来,便已被数十名羌人困住无法走脱,力战而死!

    在出击的暗花武师首度出现阵亡地时候,挡住出入口的暗花武师早已重伤五个,挂了七个!

    为了实现堵口战术,等到先登死士的支援,暗花不得不部分放弃了最擅长的游击战术,至少堵住路口的五十名暗花武师不能!

    防守路口两翼拒马墙的暗花武师,向羌人证明了他们可以非常轻松地收割攀爬者的性命,这也使得羌人在付出了约两百人阵亡的代价之后,迅速地放弃了攀爬行为,改为全力攻击路口。

    这便使得何谦为首的五十人承受了极大的压力。

    论单打独斗,武师比这些战士强多了,但这是成百上千

    战,个人的实力再强悍,在这样的大场面之下也会显光。即使是李奇、刘星这样的大师级武师,在被千军万马包围之下都只能力战而死,何况没有达到大师级层次的暗花?

    更何况,暗花根本无法发挥游击的长处。

    所以,他们只有非常不甘的死去!

    平均每一名暗花武师在阵亡之前,都能至少赚到五条人命!以血肉之躯,筑就了一道磐石般的防线,而凉州暗花的直接首领何谦,更是一直战斗在第一线。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