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箜篌引-《无双魏帝》


    第(2/3)页

    “,这出招实在是太快了。半吊子的乐府就这么得欢心,往后什么登台赋芙蓉赋一个接一个来,还有老子位置?”曹丕心中有点郁闷。

    这时候曹丕是很想念一首应景的诗赋秒掉这家伙,奈何自己的诗文大多是受前世父亲的影响背下来的,他父亲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更喜欢王安石、辛弃疾、晏殊、欧阳修这种官员文人的诗词,偏偏这几人又是宋朝人,宋词格式虽然别有风味,但是在乐府大行其道的汉朝,一念一首宋词,别人是什么反应,那就不太好说,特别是对于曹操这种深受汉文学影响的大家来说其反映尤为难测。

    说不定就把曹丕当文盲看了。

    “这时候要秒他必须用唐诗啊!可惜我那老爹只会唐皇李世民和诗仙李白的诗我也就这水平了!李世民。李世民啊!有了!”突然之间,曹丕撇到了曹操案子旁边的青铜灯,里面放的不是油,而是当世很稀罕的物件,蜡烛!随即脑中灵光一闪,起身道:“父亲,孩儿也有一首诗。”

    如果说葡萄酒有钱的人都可以用用,那蜡烛这玩意除了皇帝之外几乎是没人可用的,当然以前董卓也有资格用。这时候的蜡烛只有一个地方出产,那就是交州两广云南和越南一部分地区,在汉朝初立的时候那里是南越国的地盘,那时候南越王给过刘邦石蜜5斛、蜜烛200枚,刘邦当时大喜。蜜蜡其实就是蜡烛的雏形。可见这玩意多么稀罕。哪怕到了今时今日,一只蜡烛的价钱也无比金贵,因为运葡萄酒尚有丝绸之路做运输渠道,但是从交州到中原,除了翻越群山度过长江之外,只有走海路了,那成本,不是一般的高。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皇宫点蜡烛,王侯只能吃烟,看不到蜡烛的音儿,这形容绝对不夸张。

    自黄巾之乱起,交州和中原的联系算是断了,存在于中原的蜡烛只有多年前从交州上供给天子的那点存货了,加上董卓这一折腾,根本就没多少了,现在曹操官拜司空,又有迎天子东归大功,而且权倾朝野,才弄到了一点。

    曹丕见曹操新年点蜡烛,绝对有那么点显摆的意思,这时候不拍马匹,更待何时?

    “哦?吾儿快念来。”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诗中“辞”、“去”、“带”、“入”、“舒”、“卷”都是动词,让寥寥诗句充满了灵动,加上特别形容了蜡烛如花,还点出了这夜是普天同庆的时间。措辞手法和意境绝对高出曹植几个档次,这诗原创不是别人,正是唐皇李世民。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