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八章 杨浩逼出来的变法-《立鼎1894》


    第(2/3)页

    而这其中,练兵一条为最紧要的。在其他的条陈都没讨论出来之前,就由光绪明发诏书,谕令各省督抚立即行动起来,参照西法编练新军。成立武备学堂等机构,利用冬季这一有利时间,快速行动起来。争取在来年春天。拿出一股像样的力量。

    正好这时候朝廷为了跟日本打仗,很是弄了不少的军饷,财政也不那么紧张,又没了慈禧太后掣肘,赶紧的让各省都抓紧办理。

    近在咫尺的天津,原先还磨磨蹭蹭的动作立即加速。由兵部尚书兼步军统领荣禄为首会办军务,主持练军事宜。这其中。一个之前被许多人忽略的人物悄然浮出水面,正是被杨浩黑了又黑的袁世凯。

    不知道什么时候,老袁花了大钱走通荣禄的门子,居然不声不响的改换门庭。

    之后没过多久,光绪明发《上谕》,通过报纸和四百里加急,昭告天下:“自来求治之道,必当因时制宜,况当国事艰难,尤应上下一心,图自强而弥祸患。朕宵旰忧勤,惩前毖后,惟以蠲除积习,力行实政为先。叠据中外臣工条理时务,详加披览,采择施行,如修铁路,铸钞币,造机器,开各矿,折南漕,减兵额,创邮政,练陆军,整海军,立学堂,大约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此应及时举办……各将军、督抚受恩深重,具有天良,谅不至畏难苟安,空言塞责。”

    此《上谕》一出,天下哗然。

    京津一带成千上万等着参加科考的举子们,大多数欢呼雀跃,纷纷上书赞扬年轻皇帝的英明睿智。

    他们这半年给杨浩的思想洗礼的非常激进,平时聚会议论的都是怎么改变国家,振奋图强,不过说再多也不可能影响朝廷。

    如今,朝廷居然首先行动起来,皇帝本人更有如此的觉悟,可见他们期望中的盛世强大,即将到来呀!

    康有为的弟子梁启超,虽然找不见老师了,却不耽误他秉承师命多方奔走,到处联络学子为更张做准备。此时见到皇帝谕令,激动的痛苦流涕,在聚会上拍案赞叹:“吾辈何其有幸,生于当今之世,更遇明君圣主,此诚为开天辟地之大机缘,诸君当齐心戮力,共襄盛举……。”

    欢呼鼓噪,一时间从京津迅速蔓延全国,更引来无数人的赞扬支持。不但各省督抚的支持折子堆满了皇帝的案头,更有一千多举子联名上书。

    当然,无论在哪一个位面,这里头绝对不会有康有为就是了。在本世界,这个不要脸的玩意厚颜无耻的宣称“公车上书”是他组织的,如今彻底没了造假的机会。不过梁启超掺合进去,是确有其事了。

    如此惊天动地的大举措,从皇帝发奋到拿出诏令,前后只有几天时间。时逢日军攻占海城,清军第一次反击失利,因此不得不再让新军北上帮忙。

    这时候杨浩敲诈列强导致对方反击。俄国人从中捣鬼添油加醋的消息已经疯传的尽人皆知。

    杨氏公然纠集无数官商向列强售卖武器,换取工业设备和技术人才,这事儿老百姓说不出到底对不对。但他们都清楚一点。清廷是绝对容不下这么一个强大异类的存在。等杨氏新军打败了日军,或者作战中遭受重创,就等着卸磨杀驴吧。

    杨浩自然不可能束手就擒,能忍到现在没有发飙,那也不过是因为日军没有打出国门去,他不能坏了自己定下的规矩。等中日战争结束时,估计就要图穷匕见。那时候不定得打出狗脑子来!

    之前不被看好的朝廷,随着《上谕》中提出编练新军。全国各省督抚一起响应,外面流传出来练军总数必然超过十万以上。于是乎风向立即大改,不少人开始为杨浩担心了。

    说到底,新军到目前为止也只有一万人而已。你再能打。遇上十倍装备一样的对手,还能有个好儿吗?特别能抗的美租界,到时候指不定一顿炮就轰散架了,这将来如何不知道,天下肯定要乱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