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前车之鉴-《武林帝国》
日已慢慢西落,屋中的光线已暗了下去,但母亲的面容依旧是那样清晰,朱棣看的依然是那么真切.
就藩前,朱棣以乳母年老无子为由,请求朱元璋把她带到北平赡养,朱元璋也不知是有憾于心,还是早把这个人给忘了,随口也就答应了.到了北平,他发现还是无法从心所欲,时不时的有人给皇上密报,稍有过失,就会引来父皇的一纸训斥,自己还算好的,三哥秦王爽,因为醉酒杀人,酒醒后百般隐瞒,事后还是被父皇知道了,叫到京城打个半死,并被圈禁起来.
他还是不能认母,就连自己的枕边人也不能告诉,看着她如奴婢一样使唤着自己的娘亲时,他只能在一边看着,让自己的心隐隐作痛.他到底在怕什么?还在贪图皇上嫡生子的身份吗?自己前面还有太子和二哥,三哥呢!还是不敢对抗说一不二的父亲?怕他对自己大发雷霆?
母亲的身体忽然缩了缩,朱棣也感到有一缕风刮过,他起身找了找,才发现窗框边有一道细缝,风就是从这里钻进来的.朱棣发现这屋里并没有可用之物,就撕下衣襟的一片锦绸,小心的塞进缝中堵住,忙完这一切,他发现母亲的神情仿佛舒服了许多.
他早就为母亲安排了一间极为豪奢的独家院,可是她拒绝了.朱棣知道她为什么?她怕这样一来看他就麻烦了,而且她还怕人们看见了怀疑,其实她实在是太小心了,听说高丽女子多半如此,如此的束手束脚,作人也实在是太难了!
她主动要求与仆婢同睡,虽然最后安排了一个单间,待遇要比一般的奴婢好一些,可比起所谓的富贵差了许多,甚至连一些小门小户都不如,朱棣为此也自责不已,但却一直心有顾忌,多少次欲喷口而出,却在最后一刻被狠狠压在舌下.只不过是一个字,怎么就那么难,自己的血气在哪里?如果生他养他的母亲至死也未曾听到亲生儿子叫一声娘,那么自己也太不孝了,自己怎么承受良心的谴责和日后无尽的悔恨.
朱棣时而回忆往日的温馨时光,时而悔恨自己往日懦弱的所作所为,时而又担心母亲从此长睡而去,万般念头涌上心头,泪珠已在不经意间成串而下.
恍惚中,他突然发觉有人推门而进,风虽然不大,但朱棣却觉得母亲好象被冻着了,朱棣早就吩咐今日凡事一律回避,不想还有如此胆大之人,心中顿起杀机.
当下也未回头,只沉声说了一句:“拖下去,斩!”马上就有两个士兵进来架住那人就往外拖,那人早吓得魂飞魄散,大叫道:“奴才本不想来,是......道衍大师硬逼着小人来的,王爷饶命啊!......”朱棣并没有丧失理智,挥了挥手,那人被拖了出去,但却并没被处死.朱棣心中沉吟,道衍连夜紧急求见,不知所为何事?
今天好不容易拢络才有了一点进展,如若现在不见,他会不会认为自己轻视他,没有什么诚心,那么他今天的一番苦心,岂不是抛如流水.几经考量,几经内心的斗争,看到母亲还是没有醒来的迹象,起身令一个侍女贴身照看,如果醒来立即叫他,就紧了紧衣袍,出门而去,此时外面朔风虎虎,刮得人脸疼,听上去就象狼嚎.
就在他走后不久,房中的蜡烛一闪,侍女已倒在一边,一个身影立在床前.
朱棣急匆匆的赶到客堂,道衍正安然而坐,“大师深夜而来,不知有何急事?”道衍双手合什,含笑道:“实不相瞒,贫僧并无急事!”
朱棣勃然大怒,但强忍着没有发作,挥袖转身道:“既然如此,本王还有要事,恕不奉陪!”道衍却不慌不忙的说:“王爷的前途危在旦夕,燕王还无动于衷吗?”朱棣的虎躯为之一震.
何为道?古今中外众说纷纭,而张三丰却认为只要顺其自然就是道,修道并不困难,并一直身体力行,自以为已得上古先贤之意,但到了现在,却感到这理智和现实的重大差距,硕氏的死乃是天定,可自己却偏偏要逆天行事,违背自己的理念为她续命,为的只是一个莫名的信念,而且明知这样做,除了让她多活一时半刻之外,只会加深她的痛苦,可自己就是不能眼睁睁的看着故人远去,自已是不是太执著了,他武功通玄,万人崇敬,可说是无所不能,可在死神面前,他的心却不能承受如此之重,痛恨自己的弱小,似要压碎自己的心脏方能一快!
燕王已坐到椅子上,但还是有些冷场,“不知当今能有何事,能危及本王?”道衍道:“郭桓之事!”朱棣不由啼笑皆非,这郭桓之事已过一月有余,风平浪静,那有什么乱象,况且郭桓只不过是一个户部侍郎,竟然会危及远在千里之外的燕王,岂不可笑!
朱棣反应早在道衍意料之中,心中更明白,要不是自己在燕王心中还有一点份量,早就把他赶出去了,但他却不想计较,自顾自的说道:“王爷只道郭桓不过是一个二品侍郎,却不知他背后是整个江南士绅,以前也颇得圣宠,此次却为何要拿他开刀?”
朱棣不悦道:“圣谕上说的很清楚,他贪污钱粮七百万石,难道还不该处死吗?”道衍却道,“当然不够,七百万石虽说是一个大数目,但比起江南士绅的支持,两者孰轻孰重,难道皇上还能分不清?退一万步说,郭桓在皇上眼皮底下办事,贪污也不是一年两年了,早不动手,晚不动手,偏听偏信要在这个时候动手?如今北元猖獗,西南又起叛乱,沿海又有倭寇,正是内忧外患,正是齐心合力,共赴国难之时,皇上此举难道不怕引起江南民变吗?”
朱棣听毕,才知道自己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这其中的奥妙真是让人难以揣测,自己的见识还是太浅薄了,自己还是太嫩了,当下正容起身拱礼道:“大师教我!”
张三丰的三清正气,清纯无比,可渡一切苦厄,本有春风吹生之能,起死化生之功,但面对一枝枯木,却收效甚微,但张三丰还是没有放弃.令他欣慰的是,硕氏终于醒来了,她开眼的第一句就是“棣儿!”待转身看到白发苍苍的张三丰,还是一眼就认了出来,愕然道:“是你!”
道衍却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前日,王爷的两位兄长秦王和晋王,相继向皇上上书,声言严办郭案主审官员,王爷可有耳闻?”
朱棣虽然奇怪忽然间问他这个问题作甚,口中却答道:“我听说了,据说是他们手下唆使,小王的手下也不是没提过,不过被本王拒绝了。”
“王爷为什么要拒绝?”道衍发问,朱棣答道:“我只是觉得不妥,这样大张旗鼓的向皇上上书,未免有逼宫之嫌,必然会令父皇震怒.”
道衍却叹息道:“不是他们愚笨,而是燕王还在梦中啊!王爷可知东汉初年的南阳度田风波?”
朱棣熟读经史,对此自是耳熟能详.南阳乃是光武帝刘秀的故乡,此地亦为众多豪强聚集之地,东汉立国之初,光武帝深知民困在于豪强兼并土地,民无立锥之地,遂决意扫除积弊,下令查度天下田亩.度田南阳的官员却惧于豪强的势力,胡乱编个数据就上报了.刘秀本人就是南阳人,对本地之事知之甚详,自然一眼就看了出来,风波自此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