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军师的回信到了没有?”李从璟脚步没动,凝视着灯火下狼狈不堪的战场出声问道。 玄武城外,横尸枕地,百战军将士正在清扫战场。 “军报是天黑后发出,算算时间,还要一个时辰左右才能有回信。”孟松柏答道。 李从璟点点头,长吐了口气。 无论如何,这仗赢了。这也就意味着,蜀中之役最艰难的部分已经渡过,往后便是船到桥头自然直,一切都会顺理成章。 大战落幕,主导这一切的李从璟,此时并没有多少欣喜。任何一个良心未泯的人,在面对一地部曲尸首,而战争还未完全休止的时候,都不会有太多欣喜。 他放眼四望,旷野一片沉静,今夜月暗星隐,远处一团墨黑。 距离他淇门建军,如今已过去八年了,南方仍是诸侯割据之局,李从璟不由得问自己:这天下何时才能真正平定,这战争何时才能画上句号?还是说,战争注定将永无休止? 孟松柏见李从璟没有去歇息的意思,还以为他在担心梓州战事,便劝道:“西川贼军大败而退,东川没了外援,且不论李绍斌还有无战心,东川兵将也不会再有顽抗意志,军师那边拿下梓州只是旬日之事,大帅不必太过挂怀。” 李从璟笑了笑,“梓州有军师和李绍城主持战局,足够吃下李绍斌了。” 听懂李从璟话里的意思,孟松柏好奇道:“大帅不打算回梓州,不打算去见见李绍斌了?” “一座注定马上被攻克的城池,一个注定行将灭亡的人,有什么好见的?”李从璟淡淡说了一句,转身走下城楼,“去看看林英。” “是。”孟松柏闻言心头一动,赶紧跟上。 自荆南一役,林英被贬为走卒,李从璟几乎没有再提起过他,孟松柏之前还以为李从璟已经将他遗忘,如今听到李从璟说要去看望林英,孟松柏既为林英感到高兴,也为李从璟的重情而感动。 只是,希望林英能够挺过去,不要死在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城里。 ...... 回头望了一眼峰峦叠嶂的龙门山,乱军中的孟知祥悲上心头。他知道,这座大山自此时起,不再属于他了。这座西川的门户屏障,终究还是易了手。 前日才进的山,今日又出了山,这两日的遭遇,让孟知祥疲于应对而又应接不暇。然而他也知道,事实比这座大山还要有分量,纵然压在心口让人喘不过气,却容不得他不接受。 回想起今日之败,孟知祥直觉若梦。 他是在午前赶到玄武城外的,他与李从璟面对面的交手,也是从那一刻开始。他采用了最合适的战法,收缩阵型,聚拢散兵,想要蓄力再战,他有最忠诚敢战的部曲,李仁罕、赵廷隐、张知业等将身先士卒、殊死反击,他本以为他已经握住了足够的筹码,就算不能一战而胜,也能将李从璟拖在玄武城,将对方耗死在这里。 但两军交战,不到两个时辰,孟知祥便知道他错了。 亲眼看到朝廷王师的攻势,他忽然理解了,为何李仁罕、赵廷隐、张知业会半月不能攻破只有百战军驻守,且城池残破的玄武城。 那一刻他也明白了,为何王晖、李肇有两万大军,却守不住地势险要的剑州城。他甚至很能理解李绍斌,理解李绍斌为何不愿固守阆州,而是在朝廷王师赶到之前,便撤离阆州直接回到梓州固守待援。 若朝廷王师仅是士卒精悍,六科技艺娴熟,军阵战法有序,将校敢战敢死,军士士气高昂,孟知祥自信西川精兵并不会输给王师多少,临战之时,有他亲自坐镇,多得是寻觅战机,战而胜之的机会。 但事实并非如此。 朝廷王师战力的突出,不仅是以上这些,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军备。 孟知祥并不知道“武装到牙齿”这个概念,当然,当世也不可能有军队真正武装到牙齿,但若是用此来突出禁军军备的优良,则深得其韵。 精良战甲的装备比例,威力巨大劲弩的数量,骑兵的数量与配置,战马品种的优良性,甚至是每名骑兵携带的弩具,步卒随身小型弩的装备比例,盾牌、短刃等等军备的装备率,都甩了西川军几条街。 西川军的战败,不是败在将士不够骁勇善战,而是败在军备的差距上。 换言之,西川军的失败,是西川物力与帝国物力的差距造成的。 尤其是这种硬碰硬的正面交战,最能直接体现军备差距对战争胜负的左右。 如果李从璟在这里,就会告诉孟知祥,这是“综合国力”的差距。 战争,尤其是正面战争,在奇谋、战略没有差距的情况下,比拼的就是国力。 以一地战一国?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