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台北秋狩(一)-《铁幕降临》
第(2/3)页
淡水河口是淡水河的出海口,两岸最宽处接近一公里,河口水深七米,沿海一带的福船、广船无需侯潮,随时进出淡水河。
十九世纪中叶,台湾地区还没因为水土流失导致河流淤塞,航行受阻。这时候的淡水河水量充沛,流量稳定,自艋舺以下河段,可航行来自闽南一带的大海轮。航运的兴旺带动北台湾地区的繁荣,淡水河及其支流的舟楫之利,使得淡水河下游的艋舺、大稻埕、新庄等许多沿岸聚落因此得以发展。
淡水河口南有观音山,北有大屯山。南岸的观音山朝河口突起一块,远远地深入到了宽阔的河口中央,如同一个虎牙一般扼守河口处。
北岸的大屯山山顶四周围着一圈城墙雉堞,这是明崇祯年间西班牙人修筑的城堡,后在雍正年间重新维修,现为清军沪尾炮台的所在,驻扎着700多沪尾水师营的官兵。炮台西面有四十门炮正对着河口方向,炮台南面二十门炮对着淡水河航道。
沪尾街位于淡水河北岸大屯山下,这个时代的沪尾街,算是北台湾地区比较繁华的市镇之一,沪尾水师营大小战船只全都停靠这里。
淡水河口,浪花与江涛拍击着两岸。一艘满载货物的福船向河口驶来,黄红石伫立在船台上,习习的海风轻轻的拂过他的面庞。
穿越团虽然占据了基隆,但是船只一直在基隆外海、杜南岛一带活动,从没深入到台湾海峡内,行驶在淡水河口的这些商船和渔船只担心了两天,全又松懈了。这些船只一心赚钱谋生,几乎忘记基隆明军前来侵扰的可能。
这是三邑顶郊的商船,黄红石是顶郊大佬黄龙安的同宗族人。黄红石自小体质单薄,学武不成,看了许多杂书。他四书五经读不进去,自忖很难中举,天天摇着扇子,混在黄龙安身边吃口闲饭。
黄红石也算有点见识,他详细询问了解明军进攻基隆的情况,知道明军坚船利炮,不容小觑,一直劝说黄龙安最好是谋定而后动,洁身自保、后发制人最为上策。
黄龙安刚愎自用,哪里听得进一个帮闲人物的进言。起初两天黄龙安还能忍受黄红石的唧唧歪歪,这两天看着艋舺城外来援的清军兵马越来越多,黄龙安直接就把他赶去押运货船。
“明匪拥有坚船利炮,他们按兵不动一定另有企图。”黄红石望着江上往来的船只,叹了一声,“倘若明匪突然而至,只怕又是一场劫难。”
看着黄红石一副忧国忧民的模样,顶郊老资历的船老大很是不屑。这穷措大文不成、武不就,在这里充什么大能!
“先生,您放心好了!”船老大用力拍了一下黄红石的肩膀,“看,河口商船、渔船往来如梭,哪有什么劫难。”
感觉到肩膀很疼,黄红石只是用手揉了几下,忧心忡忡的看着前面的老虎牙,“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淡水河口看似风平浪静,但福祸相依,说不定什么时候~~”他摇摇头,没再说下去。
商船刚刚绕开老虎牙,就看到一艘清军哨船箭一般从北面驶来。船老大倒吸一口凉气,不好!哨船正对准商船,距离只有一链。
哨船来势汹汹,眼看就要与商船相撞。
“扳舵!”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