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5 繁荣之路-《腓特烈大帝》
第(3/3)页
经济危机的洗礼,让腓特烈吃一堑长一智,掀起改良主义的风潮,大家集思广益,改良国家,将千疮百孔的陋室修修补补,渐成一壁垒。
腓特烈把国家当艺术品,捧泥手制,视光复事业为尽瘁义务;而艾萨克把国家当敛财工具,敲骨吸髓,以华彩视听来覆盖真相。
两个人背道而驰,两极分化,逐渐变成两个天壤地别的国家。
而腓特烈害怕被作弊的对手打败,所以建设“德意志第三共和”就更加用心,鞠躬奉献,毫无保留。
和巴黎不同的是,德意志第三共和的文化宣传、职业教育,全部由总统府出钱维持。这样一来,就算经济危机来临,文化也不会被商业利益绑架,舆论也不会跟资本一起唯利是图;就算面临大风大浪,培养劳动素质的职业教育也会延续,给社会输出无数为技术而自豪的劳动者,来撑起国家的脊梁。
另一点不同是,艾萨克认为,生产的主体是资本。为了保护资本利益,巴黎制造业大量裁员。
而腓特烈坚信,生产的主体是人类。为了保护高级工人,总统府通过扶持和补贴手段,尽量在萧条之中维持制造业稳定,因为在这时候,工程师一旦被解雇,就难以重返岗位了。
腓特烈吃过经济危机的痛,所以把主要精力放在制造业的展上,从而让国家具备了抵御金融危机冲击的坚实产业基础。
他这些痛定思痛的决策,让德国快从危机中恢复过来,从此在世界危机中挺立不倒。此后的“德国制造”就像一个百年童话,不断把普通金属打造成震惊世界的科技奇迹。
在盈利方面,制造业的出口潜力是服务业的1o倍,更令国家处于不败之地。李中堂的订单就是铁证。
这是腓特烈被后世神化的主要因素。对于腓特烈颁布的一系列法令,史家的解读各不相同,众说纷纭,他们难以相信古人能有如此卓越的远见。因为事实证明,制造业才是繁荣经济的关键。与先进的娱乐产业相比,制造业创造的岗位组合要好得多:它需要工人,技工,工程师,科学家,乃至顶级高管——每个人都能在制造业中获得工作,而制造业将积累大量生产诀窍,最后由量变升华为质变,推动科技进步。
在穿越者的咄咄紧逼下,风雨中站起来的德国终于走上“制造立国”的繁荣之路。
最喧嚣、最繁忙的工厂,承载着最精致、最坚定的强国精神。在这种精神的庇护下,文化不会成为经济的牺牲品,文化传承和工匠精神也会得到保护,让国家历经暴雨却屹立不倒,让国家渡尽劫难却历久弥新。
“德意志正在光复它的荣耀,亲爱的。我们能击败敌人一次,就能击败他们第二次。你并不用愁。”菲莉雅挠得腓特烈哈哈大笑,然后抱住他安慰。
“你说的对。”腓特烈挽起她的手:“我有意组建新兵种,试作了一批轻型钢炮。我们一起去重工厂看看,瞧瞧它们是否适合重骑兵。”
“好。”菲莉雅也觉得重骑兵冲锋有点落伍,听见他又有新尝试,忍不住心动,被他牵着跑。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