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在你怀里-《狐夭公子如玉》
第(2/3)页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一阵风尘夹裹着一段梵音从河对岸轻轻地扬过来。在这遗世荒芜之境里竟有一位肉体凡胎的僧人在那里打坐。
正是佛家助缪儿聚魂重生,眼前的僧人让云华有着莫名的好感。更何况能在这神秘荒芜的之境里还独身一处的,即使肉眼凡胎,怕也绝非是个普通的僧人。
“乖缪儿,我们过去。”
“嗯……”甜糯糯的嗓音出奇的乖巧,仿佛一个正真的十来岁的小姑娘般的纯真柔顺。云华不免黯然,却又止不住的心疼和怜惜。
“师傅……”
终于向着僧人走进了些,却又被眼前的景象着实给吓了一跳。只见那打坐的僧人已形销骨立,褐红色的僧袍晃悠悠地挂着,上面已落满厚厚的尘埃。僧人紧闭的眼睛已向下凹陷着,像两个乌黑的大坑。他的脸上肌肉全无,只剩一张腊色的皮松垮垮地裹着骨头。
方才明明有诵经声,可此时看来这和尚却已气息全无,仿是早已圆寂归天了去。
仿是被这枯槁景象惊了心,缪儿双手捂着嘴,一双茶眸圆溜溜地瞪着,好个稚气十足的模样。
“万发缘生,皆系缘分。”枯僧眼不动,嘴不动,心不动,低沉温厚之声却像是从地底钻出来的一般,“既是缘分,便随缘而处之。”
好个随缘处之,云华即刻明白,别看眼前这枯僧此刻形容枯槁,双目紧闭,却心明眼锐的紧,好似早早便知他们会寻来此处,更知道他们所求为何,还用一句“随缘处之”既没有拒绝之意,也没有承诺会施以援手。
佛家果真都这般慧明无边?虽然这种被里外都看了个通透的感觉着实不太舒服,但对方既已挑明,再藏头匿尾着,便显得自己小气扭捏了不是。
于是,云华袍子一捞,一腿曲下“嗵”的一声,干脆利落地半跪在苦僧面前:“高僧慈悲,眼前这一小姑娘乃身死魂碎之后的逆天再生,缪儿前世凄婉今生身残魂缺,佛主言: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西去了了之,于是我们便一路寻到了此处,得幸遇见大德高僧,并赐以警示良言,实乃我辈福缘,还望高僧能不吝明示缪儿的强身补亏之法。”
得,想想他云华,当今天君之弟,身含一半修罗血统的蓝羽凤凰,修炼几万年的天界煞神今儿却给一肉身凡胎,看不清修为路数的僧人干脆卑微地半跪了,还腆着脸卯足了劲儿地给对方带高帽子,这事儿要说出去可不得丢尽天界的脸,惊断大伙儿的小下巴。可神在屋檐下也不得不低头,普天之下,六界之中,能救助缪儿的,愿意救助缪儿的也就这佛家了,他能如何?
“上神快起,小僧肉眼凡胎之微,可受不起上神这一跪。况且九尾银狐心头血,既能起死回生也可生肌补魂,却独独救人而不能自救。小僧所说的缘分不过是鄙僧恰巧知道佛家有一物能滋养像小施主这般的无根羸弱之灵,而小施主虽命改重生,身残却魂不改,如今的一滴心头血,却依然能助小僧补骨生肌,助我苦行得道。”
得,这僧人好一副超然物外,万物皆虚的空灵模样,原来却在这儿等着。
苦行?云华听天上的太白老儿大致说过。据说是佛家修行悟道的方式之一。传言释迦摩尼佛弃位出家后曾在尼连禅河岸的一个聚落里苦行六年,却终不得道,最后接受了牧女供养的乳糜,恢复生气,最终在一棵毕钵罗树下彻底觉悟而成为佛陀。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苦行就是以没事找事型的自残方式来修行悟道。
难道眼前这枯僧便是效仿当年的释迦摩尼在此苦行?这黄沙漫漫虚无之境,这乌兰色的不流不枯之河难道就是佛家的圣河尼连禅河?佛主当年受牧女乳糜供养,这枯僧今日便要缪儿一滴心头血。这僧人如此境地,受九天上神一拜,表面谦逊实则不卑不亢、坦然受之,这究竟又是哪般修为哪般路数的和尚?
巧合巧合,巧妙的刚好合适。
一出生就丧母;幼年时被驱逐流放;少年时终于被寻回了家,还学得了一身文治武功的本领却又一次次地历劫受苦……云华从来不觉得自己的命理能有多好,更不觉的运气偶尔会对他开开窗,何况身边还有个比他更悲催倒霉的缪儿,他不信他们在困境当头时便刚好有这番巧得不能再巧的机缘际遇,尽管是要付出些代价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