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七七章 佳节酝风雨-《唐朝败家子》


    第(2/3)页

    ……

    贞观十六年,大概是二十多年来李承乾度过了最糟糕的一个年节。

    年底的那场风波彻底动摇了东宫的根基,动摇了他这个太子的名声与印象,最后好不容易保住了太子之位,堪称是惊险之至。

    但李承乾清楚地知道,这只是暂时的,自己的储君之位仍旧摇摇欲坠,完全看父皇的心情。

    杜楚客能看清楚的形式,李承乾也懂,而且他自问比其他皇子更为了解父皇。他更清楚地感受到父皇之所以会选择维护自己,完全是出自于政治和形式上的需要,而非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疼爱。

    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李承乾甚至已经确定,父皇已然彻底放弃了自己,正式的废立只是时间问题。

    虽然魏征入了东宫辅佐,虽然前几日的宫宴上,父皇信誓旦旦称按照宗法制度,太子有子,如果太子英年早逝,那么皇位也应该是皇孙李象来继承。

    这些布置和言辞好像确实是父皇对自己的维护,甚至堪称是对群臣的一种心态和信诺。但李承乾却一点都乐观不起来,如果父皇什么都不说还倒罢了,但如今这样的情形反倒让人担忧。

    魏征那个老匹夫和孔颖达他们差别不大,大概是刚出的事情的缘故,所以如今对自己还算客气,但将来呢?

    而且李承乾很确定,魏征只会对父皇一个人效用,不会对自己有任何的忠诚可言。按照父皇的说辞,如果自己身体有个三长两短。儿子李象能够登上皇位?

    开什么玩笑,先说父皇肯不肯答应,即便真的可以,将来有一群虎狼一样的皇叔环伺。不要说坐稳皇位了,儿子有没有命在都不好说。

    自个的亲兄弟们如狼似虎,没有一个安好心的,现在一心想着弄死自己,又岂会放过一个孩子?

    父皇这番话说的信誓旦旦,义正言辞,但是有多少实际意义呢?又有多少真心实意?李承乾嘴角露出一丝苦笑。以父皇的睿智,他岂能不清楚这些道理?看得透却不当回事,故意忽略,这才是最怕的地方。

    对此,李承乾表情凝重冷峻,已经对自己的父皇全然失去了信心,也不在抱有希望。

    如果自己再犯一丁点错误,或者朝野再有什么风吹草动,哪怕是一丁点不利于自己的消息。自己的太子之位都将岌岌可危。

    李承乾觉得自己做不到不犯错误,那些如狼似虎的兄弟,尤其是魏王李泰肯定会不断给自己找麻烦的。

    如果自己出一丁点错误,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失去了太子之位,恐怕旦夕间也会有性命之忧。

    这个时间点可能会很近很近,因为李承乾听到了一个队自己非常不利的消息,在洛阳养病许久的逆贼李佑正在被押送长安。

    东宫和齐王府是有联系的。虽然很有限,但如果被人抓住不放,甚至是加以渲染。都将有嘴说不清。

    到那个时候,父皇还会对自己手下留情吗?

    ……

    上元节灯会,魏王李泰对此没有丝毫的兴趣。

    自打成年以后,除了那年为了显示一下文采,前去看过灯会做过几首诗之后,他再也没有出现在上元节的长安街头。

    对于一个有理由有抱负,满心权谋的皇子而言,李泰可不想将有限的生命浪费在这些无用的地方。

    此刻他最为在意的便是洛阳传来的消息,李佑的疾病终于好了,刑部尚书刘德威正押送着他再次踏上前往长安。

    这可是他等待许久的好消息,去年李佑谋反之事惊天动地,那么处置结果肯定也会是惊天动地。肯定是这样的,李泰对此很笃定,负责父皇也不会让李佑在洛阳延迟那么久。

    是的,李泰笃定地认为李佑在洛阳生病一事有猫腻。李佑生病可能是真的,但绝对没有那么严重,一个叛逆有必要在洛阳宫安排治病修养月余时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