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三章 赏罚难题-《唐朝败家子》


    第(2/3)页

    敢于以身涉险,亲临前线没有胆略行吗?能够以河东道黜陟使的身份行使职责,和李绩一道将边疆兵祸化解,这不是能耐吗?

    突然之间,晋王殿下好像成了最有才能的皇子,英武这个本来只属于李恪的标签也落在了李治身上。

    晋王殿下,文武双全!

    突然之间,很多人脑海里都有了这样一个印象。连李二陛下都连续说了好几次,雉奴不错,回来后定要论功行赏云云。

    这些话,李承乾和李泰都听的清清楚楚,心里的滋味也不大好受。

    最近几个月他们俩的风头全被抢了,先是李恪,现在则是李治,原本谁也没有把这个幼弟放在心上的。

    但是现在,这个问题似乎不能忽视了。

    李治已经十三岁,成长速度比想象的更快,他也是嫡出的皇子,深得父皇钟爱,又立下了大功。

    要知道,这年代立储原则除了嫡长之外,还有立贤一说。何谓贤能?旁人称赞几句不算,功劳最为实实在在。

    所以李治的威胁突然之间大了很多,对于李承乾而言,又多了个人来推东宫的墙。对于李泰而言,身后又多了一只黄雀。

    在皇位和权力面前,手足亲情算得了什么?此刻两位兄长心中除了忌惮之外,再无别的。

    当然了,他们随后也想到一个人。

    虽然朝堂上没怎么提及,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那就是晋王府长史谢逸。无论李治取得了多大的功劳,他只不过才十三岁而已,能有多少谋略和能耐,若身后没有人帮他出谋划策,帮他办事可能吗?

    显而易见,如果非要说晋王的功劳有多大,最应该感谢的人应该是长史谢逸。

    某种程度上,是谢逸一手造就了晋王殿下今时今日的功劳与地位,李世民明白,朝堂衮衮诸公明白。

    李承乾和李泰也明白。而且是心中愤愤,没能将这个大仇人怎么样,结果是旧恨未了又添新仇。

    眼看着谢逸一步步将李治推到今天的地步,只能银牙咬碎,而且他们有种不好的预感。只要有谢逸在,李治往后的成就不可估量,威胁也不可估量。

    ……

    朝会结束了,李世民回了承庆殿,宰辅大臣们也  跟了过去。

    直到此时。他们也有空谈谈具体的来龙去脉。

    “这是雉奴和李绩的奏疏,还有谢逸附上的条陈,你们看看吧!”李世民顺手将几份报捷的奏疏递了过去。

    众多大臣看奏疏的时候,李世民道:“李绩的运气不错。先一步赶到了若真水,薛延陀人丝毫不知,直接便扎了进去,结果全军覆没。”

    房玄龄道:“陛下。此事虽然凶险,但确实算是因祸得福,薛延陀主力被消灭殆尽。大唐去一心腹大患。”

    “确实是,当真算得上意外,本来朕还担心北方兵祸,现在看来担心完全是多余的。”李世民道:“雉奴和谢逸有些门道,在定襄稳住了阿史那思摩,才让李绩得意从容安排,完成阻击,大获全胜。”

    长孙无忌笑道:“陛下,臣说的没错吧,晋王殿下吉人自有天相,和谢逸一道前去确实值得期待。”

    “嗯,没错,雉奴这次着实给了朕一个大大的惊喜。”李世民笑道:“朕的雉奴真的是长大的,不出意外,现在该已经踏上返回长安的路。”

    到了现在,李治的安全确实已经没什么可担心的了,薛延陀主力被灭,李绩大军掉头南下,阿史那思摩还敢有什么轻举妄动呢?

    果不其然,随后阿史那思摩的请罪奏疏就来了,说突利失曾前去鼓动他出兵反叛,被他言辞拒绝云云。但碍于旧日交情,没有及时告发,请皇帝陛下降罪等等。

    阿史那思摩自然是有罪的,得知造反反叛的消息而不告发,这确实算得上滔天大罪。何况他定襄突厥所部压根就不是严词拒绝,是处于观望状态,如今看到薛延陀人彻底完蛋了,这才想起来向大唐朝廷服软。

    这种人很可恶,要是换了旁人,李世民会毫不犹豫地兴师问罪。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