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一章 两不相干-《唐朝败家子》
第(2/3)页
“等得住吗?你平日可不是这个德行。”杜惜君悠悠道:“更何况,我们也不想委屈了三郎,所以……”
谢逸知道杜惜君要说什么,连忙摆手道:“打住,先打住……”
……
谢逸一家在辋川别墅欢心不已时,长安城里很多人却因为一件事紧张起来。
太极殿里,皇帝李世民的脸色阴冷,还有丝毫轻松。
出事了!
出事的地方不在长安,而是远在河东的晋州,但与长安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晋州平阳郡出现了侵占土地之事,据说牵涉到当地的豪强和地方官,结果引发百姓不满,爆发了冲突,险些酿成了民变。
封建社会,一旦发生民变,那是了不得的大事,一旦民变规模扩大,很容易蔓延,甚至有席卷天下之势。
君不见隋末天下大乱,不就是长白山一首《无向辽东浪死歌》嘛!所以大唐立国之后,对这方面格外在意,好在这些年政策不做,百姓基本安居乐业,所以没闹出什么大事。
却没想如今在晋州闹出这么一出,发生了贞观年间少有的民变之事。据说出事之后,晋州刺史出动官军,杀死两百余人才得以暂时平息事态。
但也正因如此,事情才闹大了。
两百多条人命,满地的鲜血彻底激化了晋州的民间矛盾。为了避免出现更大的麻烦,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李绩不得不出兵弹压,暂时稳住了局势。
但晋州百姓不服气,上万民书给皇帝,要求彻查此事,给出个明明白白的交代。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是李世民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民意不可违,这个道理他自然明白。
负责此事的魏征更上书直言,声称如果不妥善解决此事,天下百姓恐会心寒,有损皇帝威严不说,晋州之地很可能酿成新的民变,引发晋地。乃至整个河东不稳。
晋州在河东,距离晋阳不远,那处是李唐的龙兴之地,李世民自然不愿意看到此地动荡不安。所以需要妥当处置晋州侵地民变之事。
但这件事却不那么好处置……
其实按理说一件寻常的侵地之事,还是州县地方的小时,地方官府,或者朝廷相关衙门就能处理好。
但很可惜,没有。这件事还是闹到了李世民的案头,就连素来刚正不阿的魏征似乎都有意避开。
无他,据说此案涉及到了太子和魏王。
晋州刺史据说与东宫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涉案的豪强则与魏王府有关联,出事之后,两位皇子似乎多少都有意想要遮掩,妥善平息此事。
可惜事与愿违,事情没能妥善处置,越闹越大,直到最终一发不可收拾。
此时此刻。李世民在太极殿上来回踱步,表情阴冷到了极点。
他苦恼的不只是晋州的麻烦事,更要紧的是他第一次体会到纵容两个儿子的苦果。
当他得知晋州之事与两个儿子多有关联之后,他的心情便非常沉重。
为什么晋州之事会闹到现在这个地步?不就是因为朝中大臣怕惹上了太子或魏王嘛,因此诸多推诿拖延,以至于事态扩大,以至于险些一发不可收拾。
现在自己该怎么办?能怎么办?
将两个儿子怎么着?显然是不能了,先不说现在案子尚未查清,就算查清了又能如何?当朝太子和魏王牵涉到了地方侵地案中,若是对全天下公开了。岂非皇室丑闻?自己这个当爹当皇帝的脸上也不会好看。
再者,这是自己最为看好的两个儿子,如果因为一桩小事儿全部夭折,后果会怎样?值吗?
至少折不是李世民希望看到的局面。但晋州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自己需要闹个明白,然后需要对全天下一个交代。
一句话,朝廷需要派个人前去调查,但谁去呢?
所以魏征好像是最合适的,铁面无私。直言劝谏天下皆知,但是在这件事上,魏征有意避开了。
因为涉及皇子,魏征没了往日的硬骨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