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四章 氏族志-《唐朝败家子》


    第(2/3)页

    长孙无忌是首批勋贵代表人物,他立即上疏请辞,称:“臣禀承皇恩以来,形影相吊,如履薄冰;宗族的人忧心忡忡,如同置身汤火之中。

    追溯夏、商、周三代封邦建土,是由于力量不能制衡诸侯,便施利于他们。礼乐作为节制修饰,多非出自王朝。

    两汉罢除侯国设置郡守,免除过去的弊病,深合事理。如今因为我们这些人的缘故,又重新变更,恐怕搞乱了王朝纲纪;

    而且后代愚幼无知的不肖子孙,有人会触犯国家法令,自取灭亡,更因袭封的赏赐,而遭致灭顶之灾。实在是可怜。愿陛下停止赐封世袭刺史旨意,赐我等保全性命为盼。”

    坚辞不授!

    于公于私,长孙无忌的理由都很充足,这项制度对国家不利。对后世子孙同样不利,请求罢停。

    与此同时,房玄龄、魏征、长孙无忌、马周、李百药、于志宁等重臣皆极力反对。

    其中以于志宁和侍御史马周言辞最为恳切,于志宁再三劝谏,称此非长治久安之策。

    马周更是举出了尧舜亦有不肖子的例子,倘若让刺史家未成年的儿子承袭父职。万一骄横愚钝,百姓们遭殃国家也因此受到损失。

    如果想取消他的袭职,则其先人功劳尚在;如欲保留袭封事,则他的罪恶已昭彰于世。与其毒害芸芸众生,毋宁割舍皇恩于已经死去的一个大臣,是很明显的道理!

    就差直接明说——皇帝你难道不明白?没犯傻吧?

    然后话锋一转,温言称:皇帝你爱护有功之臣让人感动,但这样做不好,到时候也会让自己为难的,所以这么做不合适啊!

    总之,与长孙无忌的说辞大同小异。

    并且恳请皇帝慎重,可对勋贵之家多些恩赏,从其子孙中遴选优秀人才,量才而用,方不失为上策。

    言辞恳切,有理有据。

    然奏疏呈上,李二陛下不以为然,在这件事上似乎铁了心,不管你们说什么,一句话——不听,不听,就是不听!

    李二是刚愎自用的人吗?

    谢逸这样问自己,答案不能是绝对的是或否,有些时候确实是这样。但凡是人,总有任性的时候,哪怕是君主帝王也不例外。

    不过眼前这件事,谢逸觉得很古怪,不应该啊,李二只要脑袋没有被门挤,不会有这样的举措。

    华夏古代历史的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和君权集中才是,隋唐的三省六部不就是这样嘛,宰相众多,也就不会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柄重臣,以分权达到集权的目的。

    如今突然搞出刺史世袭制度,这不等于是搞分封嘛!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