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进入夏季后的岱山岛附近海域渐渐变得危险了起来.首先主导海面的风向由凛冽的东北风变成了呼啸的东南风,然后便是海面上的波浪也渐渐大了起来,这个季节,已经不适合在海上讨生活的男儿外出了,因为台风季即将来临. 尤其是今天,海面上天色阴沉,风浪甚大,这似乎预示着一场辩雨即将覆盖这片海面.海边的木质码头内,四艘大船落下了风帆和首尾双锚停靠在栈桥边,船上也有很多缆绳都绑在了码头的木桩上,这使得船体在海里变得更加稳固了. 这是由刘海洋上尉率领的两艘护卫炮舰和两艘快速巡航舰,他们在这里等待着前往长江中游地带的几艘炮艇返回.如今的岱山岛几乎已经成了东岸人在南方海域活动的基地,岛上不但建了一些木质房舍,就连砖石结构的仓库都建了好几间,用于存放大量武器弹药和贵重补给品.至于那些从黑水港带来的煤炭么,则就只能露天存放了,反正也不怕淋湿. 岛上还有少许守兵,人数大约在一千五百人左右,是从济州岛调过来的前如皋县练总孙守正所部.他们此时已经换上了东岸人的军服,扛上了制式长矛和少许火枪,经过长达一年时间的整训后,该部也算是颇具模样了,把守这么一个小岛子不在话下. 值得一提的是,自从东岸人突然占据这里,并且驱逐了误入此岛的一些明人渔民后,与此岛相隔不远的舟山主岛上的张名振,张煌言等人还曾经派人过来询问过,在得知这是在山东,北直隶一带鼎鼎大名的黄衣贼后,这些人的表情要多精彩有多精彩. 经历了与清军交手的一连串的挫折后,目前困局孤岛上的鲁王政权可谓是内外交迫.虽然他们无论是船只还是人手都不少.但各种物资的缺乏让他们根本做不到自给自足.因此,时不时地上岸打秋风就成了他们的必然选择,但装备的简陋和战力的羸弱让他们根本无法和清军交手.哪怕那些清军只是原来投降的明军.但局促在舟山一隅之地的他们面临着和顺军一样的窘境,那就是饷械两缺.兵源补充不易,这战斗力自然是每况愈下了. 清军为啥能越打越强?甚至一开始打不过你,但长期拉锯下来后会逐渐超越你?那就是因为无论人员还是物资的补给都很到位啊!清军绿营的作战水平固然是比当初当明军那会时强上了不少,但更大的原因还是你自己水平下滑太快,逐渐被清军比了过去.在这方面,飞速注水的顺军是最好的例子. 舟山的这些明军也是这个道理.也许一开始还能和对岸的清浙江绿营比划比划,但长期对峙拉锯比的是综合实力,说白了就是钱粮,军械,人员的消耗.这方面只有舟山一地的张煌言等人是无论如何也比不上清廷设立的闽浙总督麾下绿营的. 刘海洋作为统管黑水地区的海军司令,是一个游离于黑水开拓队体系外的特殊人物.即便贵为开拓队队长的邵树德有些事也得和他商量着来,换句话说就是,他刘海洋的自主权力很大.因此,在舟山的二张派人来联络时,他就自作主张送了一批大米,长矛,弓矢,火药和盔甲过去,一来和他们维持良好关系,毕竟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二来援助各路抗清势力也是黑水开拓队的基本政策,反正些许物资也不值钱,其中很多都是济州,烟台两处兵工基地能够自产的.送就送了,也不是什么大负担. 而且,送给舟山鲁王残部的东西只是小头而已.接下来要"送"给另外一个南方势力的东西才是大头呢.而这个势力派来的代表也是东岸人的老熟人了,他就是当初莫大帅在镇江时有过一面的郑鸿逵,而他代表的势力自然就是已经起兵抗清的郑森郑家了. 郑家原来的主事人郑芝龙在清军打到福建时便投降了.这人原本就是个投机分子,军阀,当初隆武帝要他出兵江西抵抗清军,他就推三阻四,不愿消耗自己的本钱.而清军势如破竹般杀到福建后,郑芝龙这个投机了半辈子的老投机分子依照自己的判断,果断投降了清朝,不愿跟着明朝同殉.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