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仙台悟道-《人生奋斗路》
第(2/3)页
大门黄瓦红墙,高大巍峨,牌坊居“众妙之门”四个大字,两侧上书“地古永传渠棯坜”下题“天高近接大静宫”,正书苍古遒劲,既有"琢”的遒劲风毅,”琢”法的锋颖秀致,也有冲”琢”的刚柔相济,令人叹为观止。穿过大门,走过升仙桥,桥下两侧碧波荡漾,清水如镜,湖水萦洄,习习生风,景色宜人。两人一路穿过犹龙堤、迎禧殿、玄元殿、享殿,便来到升仙台前。
升仙台前小广场上鞭炮声震耳欲聋,炮屑满地,浓烟滚滚,一个诺大的香炉前上香排队的队伍很长,依然是烟雾缭绕。而且香火品种齐全,高香又粗又长。佛门常讲:“命由己造,福由己求。”有钱人家都烧高香,没钱的烧稍微便宜一些的,心到自然灵,大彻大悟、大慈大悲的佛道,不会像凡夫众生一样,去在意大香小香而分别赐富赐福。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得饶人处且饶人。心有善,心有爱,就是善德善缘。
两人手持香烛,跟随长队,步步前移。看着罗筱一副兴致勃勃虔诚的摸样,只得随其所好,克制住自己的急脾气和性子,装作做样地当起真心诚意的香客。到香炉前,轻轻把手的香扔进炉内,两人并肩双手合十,双眼微闭,静静肃立,默默祈祷。礼毕,不约而同地转身相视一笑,武效军呵呵问道,“你刚才在祈祷些什么,许了什么愿?”
罗筱抿嘴一笑,挎住武效军的臂膀,诡秘地说,“天机不可泄露,不告诉你,当然你也不要说出来,老祖显灵自然实现,如不能实现,说明心不诚。不说这个,走,咱俩上去瞧瞧。”
两人跟随人群沿台阶而上,来到台顶,上面是老祖庙,在苍松翠柏衬托下,古香古色,典雅动人。老祖像两边有一副对联--上联:一片碧波飞白鹭;下联:半空紫气下青牛。庙前有一个赶山鞭,这是一根碗口粗的大铁柱子,它深深地埋在地下,露在地面上的那一部分,有三尺多长,突兀而立,古色默然,前来游览的人一个人就可以晃动,但十个人也拔不出来。
在老祖像右侧的汉白玉石座上,有游客写下的密密麻麻小子,两人颇感兴趣,兴致勃勃地看了起来,多是表达对老祖的崇敬之意,心不免油然产生肃敬之情,不再像一个游客,倒像一个如痴如狂的信徒在朝拜自己心目的偶像。有四句顺口溜让武效军严肃的表情泛起了笑色,有一位游客工工整整地写道,“台上老祖居高祥,善男信女跪满堂,名胜古迹观不尽,封建迷信痛心肠。”在前年神圣的老祖面前,出此诳语,显然属于德道的另类。“筱姐,你看看这几句,是不是直抒现代年轻人的心态和思想意识?”
“你是不是在含蓄地说我思想落后崇尚迷信,思想保守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还搞烧香拜佛这一套庸俗的东西。”
“不是不是,尊老爱幼是传统,尊重祖先,传承人精粹人人难脱其身,只不过千年来一成不变单调的载体和形式应该跟随时代的变迁而丰富和发展,对个人而言,更多的是从先祖的哲言哲理寻找感悟生命和积极人生的真谛。”
“行啊,几句顺口溜一下子把你的认识提高了这么多,光说不练等于没说,关键要看你是如何行动了。”
这里有几个导游在讲解,两人跟随一个旅游团队聆听口齿伶俐,端庄秀丽的女讲解员介绍升仙台的来历和传说的故事。
升仙台又称拜仙台,相传李老祖修道成仙于此处飞生,因而得名。公元七百三十四年所建。古往今来慕名来访者络绎不绝,唐高祖李渊、唐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女皇武则天、宋真宗赵恒,以及学大家苏东坡、欧阳修等都曾来拜庙祭祀,或观瞻游览,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篇华章。多位首长古总、李总、乔总、朱总、总和平原省委余书记、侯书记、刘书记均来视察过。
传说李老祖升仙以后,飞入天空,被封到三十三层的最高一层,住在离恨天,所以升仙台的台阶是三十三层。台高十三米,是一座以古代大砖构筑,由十四个平面围成的高坛形古建筑,状若圆柱且有棱角,顶部面积七百六十五平方米,底面积略大。全台以古式大砖堆砌,由二十四个平面围成圆柱形,台上环筑七十厘米高的围墙,形与城墙相似。台上有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一间。正殿内有李老祖铜像一尊,高两米许,铸工精巧。殿门檐下东西各嵌一碑,上书“德家真源”、“犹龙遗迹”。山门内东侧有铁柱一根,高七尺,径七寸,合上十三棵桧柏青翠葱郁,常年凉风习习,百鸟飞鸣。
还有这样一个传奇故事,一九三八年农历六月初九,没窜太郎所在的日军炮兵部队,奉命支起十几门迫击炮,向元真县城几个制高点猛烈轰击。一阵炮响之后,贵月楼、南城门城楼都轰垮了。升仙台弹十四发,却一发没响!日军觉得特别奇怪,没敢再打。进城之后,发现这是一座“神庙”,吓得爬级而上,向李老祖跪拜叩首行大礼。现今升仙台一棵柏树树干上,还嵌着一颗炮弹。日军当年开炮齐哑,当地老百姓视为老祖显灵,求子纳福,去灾辟邪,初一十五,逢年过节南来北往的香客和善男信女络绎不断。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