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8章 竞选?-《王牌好莱坞》
第(1/3)页
7月7日,《坏老师》北美票房正式突破1亿美金,全球突破15亿。而在此前两天的5日,《歌舞青春》上映第7天,在迎来第二个周末之前,也突破1亿大关,毫无疑问地拿下首周票房榜冠军将《超人归来》的8400万彻底压在第二名。
《歌舞青春》的狂热旋风在各媒体上同样备受瞩目。
“歌舞片的复兴”
“青春校园题材成下一个热门”
“《歌舞青春》有望突破2亿票房创下同类影片的最高票房纪录”
“复兴?还是独一无二的疯狂?”
种种解读分析,对市场的,对艺术的,对题材的,对制片厂的……但凡能够找到新闻点的方面,都被各大报纸周刊互联网媒体发掘出来。观众对这些铺天盖地的报导竟然也相当买账,他们似乎渴望了解关于这部电影的一切信息。
丹尼尔桑德勒的个人专访邀约,则成为各大媒体公司角逐的“普利策奖”这个时候谁能拿到丹尼尔专访,就像是有了这个热点话题的“官方许可”一样,公众们会下意识认为通过这家媒体发布的消息更具可信度,这对于营造一家媒体的公信力的作用是自然而然的,通常来说,一家媒体建立自己的声誉,都是通过各种社会大事就好比《华盛顿邮报》因为“水门事件”一举成名,《新闻周刊》则通过报道美军在关塔那摩亵渎《古兰经》,而走上风头浪尖。
当《歌舞青春》已经成为现象级的作品,媒体视作将之当成一个新的成名时刻,也并不让人意外。
考虑到《歌舞青春》的票房目前还不如《社交网络》《宿醉》《谍影重重》《加勒比海盗》,更远远比不上《希腊婚礼》。所以它引发的关注狂潮还是相当让人意外但评论家认为这并不出奇,首先《歌舞青春》的影响力,应当是从3月份的“歌舞青春杯”开始举办就已经开始积聚。随着米高梅和dd的病毒式宣传,以及舆论参与度最高的年轻人群体加入进来这才造就了此时此刻的场面。更何况。相对于奇幻大片r级片,青春歌舞片本身就更加容易引发讨论参与和关注它尤其适应社交时代,数以千计的展现人群,以及数以百万计的关注人群,都在为这股热潮填装加瓦。
不过,丹尼尔的专访历来是最难获得。
《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综艺》《娱乐周刊》《今日美国》……乃至各大有点电视台的节目,从主编到普遍编辑,从电视网的主播到背后老总。丹尼尔团队接到了无数的电话邮件和当面交涉可惜的是,当赫芬顿女士站在库萨面前,告诉他。
“这是丹尼尔自己的网站,难道他不应该支持我们么?”
库萨只能投降。
所以这份专访,意料之外,但也意料之中的落入了《赫芬顿邮报》的囊中。
说它意料之外,是因为《赫芬顿邮报》目前的影响力还是远远不如其它大报纸的,更何况,它的主打仍然是互联网,而在这个领域。显然《歌舞青春》的热度已经到了升无可升的地步。考虑到丹尼尔希望在传统纸媒读者那里为《歌舞青春》获得更多影响力和关注度,选择《赫芬顿邮报》是不太精明的。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