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入缅-《夺命秘录》
第(2/3)页
黑人:“我在想,上面怎么会这么好心要寻找历史”
小新摆出一副老干部的架势:“王明顺同志,是谁让你通过安保考试的,最起码的不追问也做不到吗?”
黑人惺然,不在做声,我从未见过这个样子的小新,记忆有时候是最虚假的,因为你不能保证他的完整,他的存在是虚无缥缈,所以我不再去怀念那些,或许真实或许虚假的过去。
缅甸有两个地方的名字很特别,一个叫做公路的尽头,另一个一个缅甸人口口相传中国人哭的地方。
所谓公路的尽头就是没有可以行车的道路了,据我接触到的资料,远征军正是从那里开始由机械撤退转为徒步撤退,小新他们就是顺着这条线索在深扒野人山内的秘密。
野人山一个有着全世界最著名的玉石场--帕敢玉石场。(喜玉器的生意人都知道帕敢场区出产的翡翠种老、种好、底净、色正,多为高档翡翠,因此也成为当地各族军队势力的必争之地。)
根据我手上的资料,野人山它也是一个吞没了中国第五军5万人的魔鬼,正如缅语的译文魔鬼居住的地方。(二战时期,中国远征军入缅参战10万总兵力中,因战斗死亡军人约1万,5万亡于野人山约北纬26度东经97度附近,此地为大片的丛林区及沼泽地)
刚刚下车走访询问的人员统统回到车上,车队继续出发,都是新的面孔,总有些人为了追寻所谓的真相踏上开头的道路,从而万劫不复。
路况越来越不好越来越堪忧,这说明我们距离道路的尽头更近了,也不能确定我们走的是否正确,因为缅甸的路况有些不敢恭维,车子猛地下沉淌过水坑,好在没陷进去。
司机额前密布着豆大的汗珠,稳妥行驶到距离莫的新村还有50米的地方,司机有些担忧的问道“我们要不要在莫的新村停留?前面已经无法行车”
小新:“不用”说罢对着对讲机:“马强你带半组保安组医疗组科研组去莫的新村搜集数据”
对方回了一句简单的收到,人员分配都没有详细说明,那个叫马强的怎么执行?
小新感受到我的疑惑,轻轻笑了笑:“对比红柚我们是专业的,所以这次出行我们是做足了备份,如果所有人入村势必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纠纷,小部分进入反而不起眼,化整为零”
黑人:“像不像打枪的不要,悄悄的进村”
“只怕你还够不上他们的气节”
车行驶了一段时间,没一会我们也弃车而行,泥泞,热气,蝉鸣聒噪,酷热当下,我们费了一番功夫终于徒步走到莫的村,村口立着缅语的石碑。
数个破旧无人修整的建筑组成一个村子,道路上没有居民,房子不像房子的建筑搭上这样一番空荡的气氛,给人一种萧条落败的感觉。
来之前就听向导说过莫的村的一些旧事,这里的居住民大部分都是以往重罪和得了麻疯病的后人,简单的说就是一个类似被驱逐的孤岛。
我们见到的第一个生物是村口的那只大黑狗,毛色粗糙,它一声怒吼,全村的狗仿佛都得到了号令。
托它的福,我们看到几个房子的二楼上出现的居民,他们的脸有诧异,有排斥,有直接躲回房间的。
向导俆圣解释道:“试想如果是我们生下就被流放,有生人进入该是何心情”
小新表示没什么可以理解,黑人看上去很警备,这样百年无外人的村子,七号的人脉在广泛也恐怕难以触及,所以安全指数不确定,毕竟强龙不压地头蛇。
我们此时正在尝试联络上七号的一个海外工作人员,他很久以前就举家定在这里,我不明白是什么让一个人有如此定力在这种地方生存。
走了几条大路穿过几条田耕,一个木制的小二楼的建筑渐渐进入视线。
缅甸的小二楼类似河姆渡人的建筑风格,下面是饲养的牲畜楼上住人,老远能看见小二楼自制的栏杆处坐着一个穿着背心的老人。
远处走来穿着笼基17.8年纪的年轻男子,他和向导说了几句又和小新说了几句。
他是联系人的孙子,是来接我们的,前面前几天下雨,道路泥泞有些滑不好走。
我们随着他到了他家,一楼飘来一股浓浓的牲畜味,令人实在是有些不舒服,上了二楼,之前从远方看见的那个穿背心的老人见到我们后站起来:“来了”
小新:“嗯”
“父亲已故去,你们何时启程?”
小新表示越快越好眉间却又有些隐隐的担忧。
黑人从包里拿出文件准备登记:“姓名”
老者背部因岁月而佝偻,但仍然倔强的直立着,像士兵报道一样铿锵有力的回道:“徐辉”
黑人掩饰下讶异继续不露声色道:“年龄”
“68”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