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囹圄陷 牵情愫(8)-《两宋悲歌》
第(2/3)页
没多久,船已行至岸边,在经过来时的那渔村见一群孩童正围着一位教书先生讲授。那些孩子正聚精会神听着,也不知道后面来了两个陌生人。
二人驻足听了片刻,那教书先生诵读道:“锦袜罗囊,犹瘗当年驿路旁。”孩童急忙问道:“先生,这句话又是甚么意思?”那教书先生摇头晃脑,道:“所谓锦袜罗囊,乃香袜也,用的是……是……”他虽然知道是杨贵妃,却一下子忘了是甚么时期的典故。
文菁心道:“那说的是杨贵妃的故事。”见那先生在学生面前要陷入尴尬,便不假思索道:“此乃唐杨贵妃之事。”
众孩童听后面有一女子声音,齐刷刷地回头一看。他们当日没有看到二人威胁土人出海,只道是突然来了个仙女似的姐姐,都跑着围过来,嚷嚷道:“仙女姐姐,给我们讲一讲吧。”文菁道:“唐‘安史之乱’,明皇幸蜀,行至马嵬,六军哗变,强迫唐明皇赐死了贵妃,一代美人香消玉殒。白乐天之长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说的便是这一段事。而本朝乐史的《杨太真外传》这样写道:‘妃之初瘗,以紫褥裹之,及移葬,肌肤已消释矣,胸前犹有锦香囊在焉。中官葬毕以献,上皇置之怀袖。’可见明皇虽处死了贵妃,心中定有懊悔之心。”
那教书先生见眼前这少女将这一典故轻描淡写地说了出来,不免有些感到汗颜。文菁道:“敢问先生,这句是《减字木兰花》、《采桑子》还是其他什么词中的呢?”
文菁虽然只听到其中一句,但她熟知音律,根据其中的字数、句读和平仄,最先想到并符合的是《减字木兰花》和《采桑子》。那先生道:“姑娘学识过人,这是《减字木兰花》的下阕最后一句。”
文菁正要问这首词中其余的几句。却是踱步过来一人,脸上的胡须白比黑多,看样子半百左右岁数,一身儒士打扮,拍手笑道:“妙哉妙哉,好一个‘可见明皇虽处死了贵妃,心中定有懊悔之心’的解释!”文菁问道:“难道不是这个意思么?”那儒士道:“这样说倒也不算错,但姑娘可否知道其中真意?”文菁摇摇头,谦逊道:“小女子不知,还望先生明示这首词的前面几句。”
那儒士一愣,暗道:“原来她只听到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便笑道:“那姑娘请听,本词的前面是这样的‘华清赐浴,宝甃温泉浇腻玉。笑靥开时,一骑红尘献荔枝。明珠乍剖,自擘轻红香满手。’”
文菁暗自分析:“整首词说的是同一件事,前面几句极力形容杨贵妃之高贵富丽,最后却来一句‘犹瘗当年驿路旁’,形容鲜明的比较,难道又是讽刺不成?错不了,那一句‘一骑红尘献荔枝’用的杜牧之的‘一骑红尘妃子笑’之典,分明说的是红颜误国之史训。自‘安史之乱’以来多少文人对此事津津乐道,不惜笔墨一遍又一遍地冷嘲热讽。”又想起当日自己无缘无故遭到那素不相识之人的讽刺,不免心下黯然。在瞧眼前这位儒士,倒没有当日那人的冰冷神色,也不似那般蛮不讲理,便叹道:“自古红颜多薄命,误国何来怨女子?”
那人心中暗道:“小姑娘倒是读懂了词中深意,不过何来这般感慨?”又恍然心道:“眼前这位女子当真也是倾国之色,自然会衍生出这样的想法。”便道:“此话怎讲?”文菁道:“明皇对杨玉环一往情深,多少痴情儿女为那一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深深感动。只是在那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皇宫多少人为了权力而前赴后继。贵妃的那几个兄弟利用皇亲国戚来治乱天下,玄宗听信小人,才酿大祸。当然要说杨玉环多少也是有错,倘若她能如长孙皇后一般,那将是多少人称颂的神仙眷侣。可至‘安史之乱’,天下人竟将盛唐衰落统统推向一个弱女子,公平么?”
文菁就事论事,这段话全然是自己读史的感慨,说完时无奈之情已溢于言表。徐晟心道:“难道这人也要来暗讽菁儿不成?”便拉了她要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