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笔趣阁手机端 http://m.biquwu.cc.read-contentp*{font-style:normal;font-weight:100;text-decoration:none;line-height:inherit;}.read-contentpcite{display:none;visibility:hidden;} 东方云讲武堂,庄严肃穆,众弟子分列两厢。 左首为东风雨、魏青荷、林笑梅、江上飞、金蝉、黄鹂、文昕阳、魏梦远;右首为方飞玉、李玉凤、韩江雪、云中龙、柳月、画眉、李宇轩。真个是姿容清丽、风致韵绝。 东方云昂首进入讲堂,众弟子起身施礼。东方云挥手示意众弟子坐下,朗声说道:“大凡立志报效国家的人,理应文武兼备。大而言之,应纵观风云,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揽全局于心中,是战略家;小而言之,对某一战役,应知己知彼,高瞻远瞩,大智若愚,工于心计。战则胜,退则利,如鱼得水,是战术家,听清楚了吗?” “听清楚了!”众弟子齐声答道。 “好!今天我们解读一下袁曹官渡之战。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中最辉煌的一页。” “袁绍何许人也?据史书记载,袁绍字本初,汉族,汝南汝阳人。出身名门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袁绍也居三公之上,家族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称。袁绍初为司隶校尉,于初平元年(190)被推举为反董卓联合军的盟主,与董卓交战;但不久联合军即瓦解。此后,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势力达到顶点。” “至建安四年(199年)夏,中国北方大致形成了袁绍与曹操两大军事集团。袁绍拥兵数十万,占据了黄河以北的幽、冀、青、并等州郡,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曹操则占领了黄河以南的衮、豫、徐等州郡,并把汉献帝接到许昌‘挟天子而令诸侯’。时曹操只有数万兵马,所处的地理位置又易攻难守,且后方很不巩固,荆州的刘表、江东的孙策、南阳的张绣仍与曹操为敌。总体作战态势利袁而不利曹。”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起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序幕由此拉开。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道到许昌,曹军诸将认为难以战胜袁绍,曹操却说:‘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遂决定起兵两万迎敌。曹操的这一举措,刚好说明了其作为战略家的胆魄。”东方云扫了一眼众弟子,继续说道:“八月,曹操率军进据黄河北岸重镇黎阳,派臧霸率精兵入青州一带,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昌。留于禁率步骑两千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令东郡太守刘延守白马,以防止袁军渡河南下,此为第一道防线。九月,曹操还许昌,置主力在官渡筑垒固守,为第二道防线。官渡为袁绍进攻许昌的咽喉之地。12月,曹操复还官渡,亲自坐镇,严阵以待袁军来犯。” “师傅,弟子知道官渡之战发起后,中间有段小插曲。”云中龙站起来缓缓地说。 “好,云中龙说下去。”东方云点了点头。 云中龙:“正当曹操全力以赴布置对袁作战时,刘备起兵反叛曹操,杀了曹徐州刺史车胄,占据下邳,屯兵沛县,并积极与袁绍联络,欲合力夹攻曹操。 曹操分析了眼前的形势,认为‘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遂于建安五年(200年)年正月,率精兵东征刘备,一举占领沛县,收复徐州,转攻下邳,并迫降了关羽。刘备全军溃败,仅带少数兵马逃往河北投奔袁绍。曹操获胜后,还军官渡,迎战袁绍。刘备得不偿失,差点连哪一点家当也荡尽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