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大战前的准备-《南洋霸主》


    第(2/3)页

    林飞此时沒有制造内燃机的能力,无法制造汽车,把榴弹炮装在行走底盘上做成自行榴弹炮更是想都不敢想,因此只能用驮马來牵引榴弹炮,在林飞设计制造出充气轮胎之后,hp-2型火炮对地面的压强大大减小,不容易陷入地面,因此只需要一匹驮马就可以拉动。

    虽然牵引火炮只需要一匹马,可是牵引炮弹车的马却要七八匹,再算上备用的马,一个炮兵团就需要驮马两百多匹,马一天要吃二十斤草料,两斤豆子,豆子是必须要吃的,否则马沒有力气。

    这样算下來,炮兵团光是马就要消耗大量物资,这还沒算喂养这些马需要付出的人力成本,也就是现在华夏帝国强大了,才能承担得起这么大的成本,如果是在林飞打地盘初期,这些事情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经过一系列军力扩充之后,林飞的军队数量达到了11000人,人数上虽然还少于马尼拉的西班牙军队,不过军队贵精而不贵多。

    林飞在进行进攻马尼拉的军事准备时,舆论方面的准备也沒有放松,林飞在打下棉兰老岛之后就命令炎黄城的印刷厂印制报纸,名字叫《华夏报》,这份报纸是林飞的官方报,上面的文章都是歌颂华夏帝国和林飞的,让众人效忠华夏帝国。

    《华夏报》上文章的执笔人是那个写低俗小说的家伙,后來林飞让他改写歌颂华夏传统文化的内容,他写得非常好,林飞于是授意他写一些歌颂华夏帝国的文章,刊登在《华夏报》上,再后來,很多不第秀才被陈福从台湾招募过來,这些人也加入了《华夏报》的写作队伍。

    这些不第秀才目睹了清廷的**阴暗,一进到华夏帝国就对林飞佩服得五体投地,发自内心地为林飞歌功颂德,渐渐地林飞拥有了一支“笔部队”,这支部队以笔为刀,墨为枪,用文章來引导舆论,让林飞的想法贯彻到华夏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林飞从打下萨马岛就开始进行扫除文盲的行动,由于岛上的菲律宾人沒有自己的文字,于是林飞就让人教他们汉字,他们在和华人的交流过程中,也懂得了不少汉语,因此学习起汉字來也很快。

    林飞把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尤其是在陈福大量招募來读书人之后,这个过程就更加快了,华夏帝国里每个七岁以上的儿童都必须进入学校,每个成年人都必须学习汉字,不服从命令者重罚。

    在这一系列举动之后,华夏帝国子民的文盲率从百分之九十九下降到了百分之六十五,《华夏报》自然有不少人购买,林飞让自己的“笔部队”在华夏报上广泛宣传马尼拉的华人遭受到的种种不公和虐待,还把历史上多次华人被屠杀事件拿出來写,其中自然少不了发生在1603年的大屠杀。

    在1603年的大屠杀中,菲律宾人、日本侨民纷纷站到西班牙人的一边,为虎作伥,最终被屠杀的华人数量超过2万,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听说了这次大屠杀,曾经想要派兵讨伐,可惜最终沒能成行。

    这些历史事件经过《华夏报》的报道之后,整个华夏帝国同仇敌忾,林飞陛下什么时候出兵进攻马尼拉,解放华人成了华夏帝国民众最关心的话題,街巷、茶馆、剧院,只要有人的地方就都在议论这件事情。

    林飞却稳坐钓鱼台,不慌不忙,他要等扩军计划完成再对马尼拉发动攻击,这次军队扩充的规模很大,绝对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不仅如此,他还要等待王耀把敌人防御工事的情况发过來,以此最终决定攻击计划。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世界局势也在发生着变化,1895年在国际上是比较平静的一年,西方列强虽然暗中勾心斗角,面上却是一团和气,他们还不知道,二十多年后他们会经历一场席卷欧洲的大战,把世界第一国家的宝座拱手让给大西洋彼岸的美国。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