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暴风骤雨15-《唐朝那些事儿》


    第(3/3)页

    到了墓地,满上遍野,人山人海,好壮观,很气派。百姓的血汗,前朝宣宗多年省下来的积余,就这样灰飞烟灭,一番折腾。

    皇上用尽金银财帛,韦保衡家人乘此发大财。墓前一烧,青烟缭绕,纸灰吹尽,金银仍在。他们抢着扫灰,熙熙攘攘,场面热闹非常。一筐筐,一袋袋,雇人挑到河边。用细孔筛子把灰筛一筛,然后到水里洗一洗,淘一淘,就是金灿灿的金子和白晃晃的银子。真金白银,可不是假的。

    如此破费,《左传》不见记载,《战国策》也不见记录,《资治通鉴》记载的近一千五百年历史,仅此而已。

    那些抬棺材的,挑东西的,扛物品的,拿香烛的,全都有酒喝,有炊饼吃。仅路上当干粮的炊饼有几十袋,酒百斛,相当于万斤。

    安葬的热闹已经过去,长安复归寂静。百姓还是饱一餐,饿一顿,冬天半条裤,夏天光膀子。种地的还是背着太阳挖黄土,做小本买卖的仍然敞开大门袖着双手等着门口顾客的影子。朝中大臣,忠臣的依旧忠诚,为国为人民服务。奸佞的依然奸猾刁蛮,想着怎样贪赃枉法肆无忌惮。反正是这样吧,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但是,懿宗、郭淑妃就不是星星还是那颗星星了。他觉得史无前例的葬礼还不足以寄托哀思。于是,作曲家李可及见此机会,升官发财,自不必说。于是。花了几个白天,熬了几个通宵,虽然多了一双熊猫眼,还是飞快地作了《叹百年曲》。

    这个曲子极尽李可及的才华,十分凄婉。得到皇帝老儿的肯定、郭淑妃的点头,京城又开始忙开了。又是物色演员,又是召集乐队,又是排练,又是配曲。制衣司日夜准备这布那料的,配色配料,量体裁衣。管内库的,管针线布料的,廿四小时值班,一刻不敢离开一步。那些舞女的首饰全从内库支取,要什么就拿什么。地上的地毯用了八百匹布,鲜艳无比,豪华无比,气派无比。

    上面的领导,当心皇上和郭淑妃责怪下来,只能压缩工期。一次次莅临指导,让那些歌女加班加点,挑灯夜战。每天不知道有多少次举起玉臂,向左伸一伸,向右伸一伸。每一节段内容要求那些女孩子踢腿勾腰,点起脚尖,向前点一点,又向后点一点。

    总算拉呱完了,来不及彩排,就拉到满脸愁容的懿宗夫妻面前表演。宫廷乐队演奏时,舞者几百人。舞女随乐曲翩跹起舞,时而飞动,时而旋转,一眸一回头,一步一摇摆,百态尽妍,千姿毕雅。与其说是寄托哀思,不如说是观赏演出。那些舞女从头上掉到地毯上的珠玑,俯拾皆是。不知道谁捡走,反正不捡白不捡。

    那场面,就是今天中央电视台演出的规模,也说不好有它热闹气派。导演一定是当今张艺谋之类的夸张派。那气氛极尽渲染,十分凄惨,万般悲催。懿宗夫妻似乎每天不把音乐注入空虚的灵魂,就活不下去了。他们活下去了,歌女累死了。

    重大工程结束了,官员的成绩也到手了,升官发财只是早晚的事情。一大批歌女倒下了,几个官员上去了。史载,李可及的儿子结婚,懿宗派人送了一对酒壶。差使一走,李可及端起来看了看。怎么壶里并没有酒啊,原来是一对实笃笃的银壶。觉得奇怪,再看看,里面都是萃金。(未完待续)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