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暴风骤雨4】-《唐朝那些事儿》


    第(2/3)页

    从当时的形势看,叛军的力量还相当强大,唐军并不占优势,双方在较量中互有胜负。李亨的平叛之路,还是一个相当艰苦的过程。

    良将之二:契丹族名将、“二号功臣”李光弼

    李光弼,营州柳城(今辽宁朝阳)人,契丹族。他因军功被封为临淮郡王,后世也称其为“李临淮”。

    他的父亲李楷洛,本为契丹酋长,武则天时代归附唐朝,被赐姓“李”。

    他父亲死在了战胜吐蕃班师的途中,所以他以“烈士子弟”的身份少年投军,开始了南征北战的辉煌人生。

    李光弼从小就表现了非同一般的资质,他严正刚毅、擅长骑射,喜欢读《汉书》。天宝五年(746年),他被河西节度使王忠嗣提拔为自己的属官(兵马使)。

    王忠嗣慧眼如炬,他对别人说道,“日后能代替我统兵的,一定是李光弼!”

    756年,李光弼被郭子仪举荐为河东地区军政长官(河东节度使,治所在今山西太原西南)兼云中郡长(太守,郡治在今山西大同),并给他分了5000人马。

    不久,他又被任命为范阳郡政府秘书长兼河北地区军政长官(范阳长史兼河北节度使)。

    八月抵达灵武后,他被任命为宰相兼财政部部长、太原军区司令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户部尚书、北都留守)。

    受命后的李光弼驻守太原,从此有了充分施展才能的大好机会。他与郭子仪密切配合,对叛军展开大举反攻。

    756年二月,他率领所部骑兵1万人、弓弩手3000人,出井陉口(今河北井陉县西北),他要面对的是史思明、李立节、蔡希德等叛将率领的5万大军。

    指挥若定的李光弼,左右搏杀一连收复7座县城(真定、石邑、行唐、井陉、平山、获鹿、灵寿),直奔重镇——常山(今河北正定),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动摇了安禄山的后方。

    李光弼具有大胸怀、大智慧,在擒住叛军守将安思义后并没杀他。

    李光弼发现他并不是死硬的顽固分子,就鼓动他为唐营效力,并虚心地向他请教对制敌策略。安思义被他所感动。就真诚地道出了自己的见解:“您的兵马远道而来,十分疲惫,仓促间遇到强敌,未必能很快取胜。

    倒不如避其锋芒,把大军移到城内。坚守不出。等待其露出破绽,再寻找战机。

    胡人的骑兵虽然勇猛,但不能持久稳重,稍微遇到挫折就会士气涣散,到那时您就可以趁机进攻了。”

    安思义还进一步分析道:“常山丢失,叛军中最可能来争夺的是200里外的史思明,这才是最值得注意的敌人。

    他一定会放弃进攻饶阳(今河北饶阳),前来争夺常山。”

    李光弼欣喜异常,立刻接受了安思义的建议,命令大军坚守。并对他待若上宾。

    能打败敌人的固然是强人,但能令敌人钦服而为己所用,转而针对其原来的阵营,这就堪称伟人了。

    果然如安思义所料,史思明得知战事吃紧,亲率10万大军将李光弼部包围在常山。双方激战40多天,李光弼命令制造抛石车来防守,使敌军伤亡惨重。

    安庆绪称帝后,派大军进攻河南各州。史思明部突然渡河,攻占汴州(今河南开封)。进逼洛阳。

    李光弼认为洛阳城大兵少难以守住,因此撤出城中官吏和百姓,放弃空城。

    并率领全军扼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南),威胁叛军侧翼。使其不敢西进。

    758年,李光弼在河阳大败史思明,歼敌2万,乘胜收复了怀州(今河南沁阳)。

    九月二十一日,李亨派郭子仪、李光弼等9位节度使(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关内节度使王思礼、北庭节度李嗣业、淮西节度使鲁炅、郑蔡节度使季广琛、河南节度使崔光远、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