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大唐将帅33】-《唐朝那些事儿》
第(2/3)页
沦于吐蕃人之手。阎朝在投降之前与蕃将绮心儿郑重约定,不让沙州民众流离失所,这样,张氏、李氏等汉姓大族得以保全下来,成为日后光复河西的火种。
沦陷后的河西、陇右百姓处于水深火热的民族压迫之中,被吐蕃奴隶主一概视为贱民。
汉人走在大街上,见到吐蕃人必须弯腰低头,不许直视。吐蕃人的风俗是贵壮贱老,
汉人老弱面临全部杀光的悲惨境地,“断手凿目”,视同牲畜。为了断绝汉人与大唐的血脉联系,
吐蕃奴隶主严禁汉人穿着汉族服装,要求他们象吐蕃人那样,辫发左衽。每到元旦这天,汉人穿起久违的汉家衣裳,祭祀自家祖先,
都忍不住放声痛哭,向着大唐的方向遥拜,表达自己的无尽思念。德宗年间,唐使韦伦从吐蕃返回长安时路过河陇,
看见当地的汉人百姓虽然身裹毛裘,却在一直在偷看唐使,他们泪流满面,盼望王师能救民于水火。开成年间(公元836年—公元840年),唐使前往西域,
路过沦陷已久的甘、凉、瓜、沙等州,汉人百姓见到大唐使节的旌节,都激动万分,他们夹道欢迎,悲喜交加,“皇帝还记得身陷吐蕃的汉人吗”,
虽然已历数代,当地汉人仍然心念故国,自认为是大唐帝国的子民,这种雄厚的民众基础,为张义潮光复河西预备了最大的可能性。
关西民风一向骠悍,张义潮自幼习文练武,成长为文武双全的一代佳弟子。他对安史之乱中横遭陷害的名将封常清十分崇拜,
立志以封常清为榜样,曾一笔一画地抄写《封常清谢死表闻》。他对吐蕃奴隶主残酷压榨汉族百姓的现状极为不满,曾手抄《无名歌》,
对河西百姓寄予深切的同情。“天下沸腾积年岁,米到千钱人失计。附郭种得二顷田,磨折不充十一税”。
此时,唐帝国实施了李泌提出的战略。联合回鹘汗国和阿拉伯帝国,狠狠打击吐蕃的嚣张气焰,南诏重新成为大唐的藩属,共同构筑了针对吐蕃的包围圈。
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吐蕃遇到严重饥荒。出现了“死者相枕藉”的局面,
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吐蕃达磨赞普被僧侣刺杀,却没有儿子继承王位
,王后立自己三岁的内侄为新任赞普,遭到吐蕃国内的强烈反对,从此兵连祸结,
吐蕃陷入了无日或休的内乱之中,内忧外患,国力急速衰退。沙州汉人抓住时机,在张义潮的领导下,于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揭竿而起,
一举光复了沙州。义军打退了吐蕃军队的多次反扑,在沙州建立了汉人自己的根据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藏文书籍中也承认,“喻如一鸟飞腾,百鸟影从,四方骚然。天下大乱”,
吐蕃权臣论恐热掌握吐蕃大局之后,对河西走廊地区的汉族百姓展开了残酷的报复,“大掠河西鄯、廓等八州。杀其丁壮,劓刖其羸老及妇人”,
激起了汉族百姓的强烈愤慨,汉族百姓再也不愿充当吐蕃人的顺民,他们浴血奋战,全力支持张义潮收复整个河西走廊。为了向大唐传送光复故土的消息。
取得中央政府的军事支持,张义潮派出了十队使者,带着相同的文书,在大漠之中开始了悲壮的旅行,其中九队在途中全军覆没,
只有一位高僧带领的队伍历尽艰辛,到达了天德军(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的所在地。
在天德军防御使李丕的护送下,沙州信使在大中四年(公元850年)正月到达长安,见到了当时在位的唐宣宗。
整个长安都轰动了,朝廷简直不能相信,汉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就能驱逐吐蕃,
唐宣宗万分感慨,“关西出将,岂虚也哉”,这时,距张义潮沙州起义已经整整两年时间。
张义潮以沙州为根据地,“缮甲兵,耕且战”,于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收复甘州、肃州,大中四年(公元850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