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章【大唐将帅】-《唐朝那些事儿》
第(3/3)页
一起押往东去。这时,叛军将领田乾真赶到,火拔归仁就投降了他,几十名唐军将领被送往洛阳,潼关失陷了,长安岌岌可危。
安禄山见到哥舒翰后,得意洋洋,“你过去一直看不起我,现在怎么样”,哥舒翰此时却完全没有了英雄胆色,居然跪在安禄山面前,伏地谢罪,“肉眼不识陛下,以至于此。
陛下是拨乱之主,天命所归,现在李光弼在土门,来瑱在河南,鲁炅在南阳,
我为陛下招降他们,可一举平定这三方唐军”,安禄山大喜,马上将哥舒翰封为司空,又命人将火拨归仁拖下去斩首示众,以此向哥舒翰示好。
哥舒翰昔日手下诸将接到书信后,都复书责骂他不为国家死节,有失国家大臣的体面,安禄山大失所望,就把哥舒翰囚禁在禁苑之中。
灵宝之战使战场形势急转而下,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姐妹,还有自己的皇子、皇孙,加上官员和禁军数千人,
仓皇逃往蜀地。队伍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时,禁军将士终于忍无可忍,杀掉了杨国忠及其党羽,又迫使唐玄宗赐死了杨贵妃。
皇太子李亨在众人的拥戴下,来到朔方,指挥抗敌,七月,他在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登基,是为唐肃宗,唐玄宗被遥奉为太上皇。
张巡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每当读到唐书中张巡的传记,总是心中黯然,当抽象的道德重于实体的生命成为共识,
什么骇人听闻的事情都可能发生,由此又想到了当时的山南东道节度使鲁炅,
他坚守南阳整整一年,最后弹尽粮绝,率军突围,叛军在遭到重创的情况下,进攻江汉地区的图谋化为泡影。张巡没有效仿鲁炅,
他选择了将睢阳城中的百姓当作军粮,吃完了城中的妇女,接着吃男性中的老人和孩子,史料上记载,城中的百姓打个盹就可能被别人吃掉,
真是一副人间地狱的画面,张巡饱读圣贤之书,不知他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心中作何感想?柏杨先生曾就此发表评论,“悲剧性地以身相殉,
是表现个人尽责的诚实行为,却绝不能慷他人之慨,强迫别人以身相殉。更不可以杀战友,尤其不可杀妇女儿童,有一于此,便是禽兽”,
中国人的生命,在强盗匪徒的眼中,固然是一文不值,在忠臣义士的眼中,同样是一文不值,难怪柏杨先生“每一思及,悲愤交集”。
睢阳之战,历时十个月,保障了江淮的补给源源不断地支持平叛的唐军,唐朝不亡,张巡立有盖世功勋,他以不足万人之众,奇计百出,消灭叛军十二万人,射瞎叛军首领尹子奇一只眼睛,前后牵制了安庆绪的几十万大军,
使唐军的主力部队能够从容反击,一路凯歌,迅速收复长安和洛阳,如果张巡不算大唐名将,那么大唐就没有名将,如果张巡没有守住睢阳,
江淮地区的千万百姓就要遭到战火的蹂躏,生灵涂炭就是就是不可避免的下场,但是,睢阳要靠吃人才能坚守,却让人对张巡的道德情操产生了怀疑,
孟子曾说过,“杀一无辜而得天下,不为”,张巡,这个争论不休的人物,唐朝以来就让人无所适从。
张巡生于公元709年,死于公元757年,他的籍贯,《旧唐书》说是蒲州河东,《新唐书》说是邓州南阳,在这里采用《新唐书》的说法,邓州南阳属于今天的河南。
张巡自幼聪明过人,读书不过三遍,就终身不忘,写文章不打草稿,从来都是一蹴而就。
他博闻强记,每结识一个人,马上会记住他的名字,以后见面都是脱口而出,没有不认识的,这就是说,他守睢阳时,城中百姓数万人,他后来率领士兵宰杀的每一个人,他都认识。(未完待续。)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