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大唐将帅28】-《唐朝那些事儿》


    第(2/3)页

    此时的李愬已经取代田弘正成为魏博节度使,而田弘正被朝廷派往成德镇,成为成德节度使。田弘正曾带领魏博军参加平叛,与成德军血战多次,

    双方结下了很深的仇怨,此次赴任,不得不带上二千魏博士兵用以自卫。上任不久,朝廷答应调拨的一百万缗军饷迟迟不到位,

    军心浮动,气势汹汹,田弘正忧心如焚,无奈之中,他只得让二千士兵返回魏博,田弘正势单力孤,原成德军都知兵马使王庭凑趁机煽动牙兵,

    将田弘正及其家属将吏三百余人统统杀害,造成了惊天血案。李愬听到消息,为朝廷失去这一栋梁之材而感到十分悲痛,他下令三军素服,立志为田弘正报仇。

    他把自己的宝剑赠给深、冀节度使牛元翼,“我的先人以此剑成就大功,我又以此剑平定蔡州,现在成德镇发生叛乱,希望阁下能以此剑翦除贼寇”,牛元翼信誓旦旦,“愿以众从,竭其死力”,

    正当李愬蓄势待发的时候,却突然得了重病,不能理事,朝廷得知情况,派田布来接替他,让他回洛阳养病,长庆元年,李愬在洛阳病逝,享年四十九岁,唐穆宗闻讯十分震惊,追赠他为太尉。

    在李晟所有的儿子当中,李愬以仁孝著称。他的一些兄弟仰仗父荫,“率以仆马第宅相矜”,只有他奉己俭素,“所处先人旧宅一院而已”。如此将才,却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

    “和雪翻营一夜行,神旗冻定马无声。遥看火号连营赤,知是先锋已上城”。作为历史上的父子名将,李晟、李愬在当朝都享受了一代功臣应有的荣耀和待遇,皇恩深厚,荫及子孙,

    也许正因为少了这层悲剧色彩,他们在民间的声望反而远不及宋朝的杨业、杨延昭父子,由于戏曲和小说的渲染,杨家父子家喻户晓,人人都知道他们精忠报国,

    而战功远胜于他们的李晟、李愬父子在百姓心目中就逊色许多。也许这正符合心理学的规律,英雄身处绝路时的悲凉和无奈,最能打动人心。

    浑瑊

    “九庙无尘八马回,奉天城垒长春苔。咸阳原上英雄骨,半向君家养马来”,

    他是大唐诗篇中的英雄,忠勇无双,连他的家奴都因战功卓著被封为渤海郡王,“香胜烧兰红胜霞,

    城中最数令公家。人人散后君须看。归到江南无此花”,他是大唐诗篇中的品位,

    家中种植的牡丹冠绝京城,成为一处游览胜景。他不是汉人,却从未被汉人当作外人,他是位高权重的大唐宰相,却被大唐皇帝视为亲人,

    一句“上不疑我”令多少臣子羡慕不已,他就是浑瑊。他就是舍生忘死、再造大唐的传奇侍中。

    浑瑊(公元736年—公元799年)出自铁勒九姓中的浑部,世居皋兰州(今宁夏银南黄河河曲两岸),

    他的高祖浑阿贪支是浑部的大俟利发,唐太宗贞观年间内附大唐,从此以部为氏,唐朝为了安置铁勒诸姓,在今天的宁夏境内设置了皋兰、祁连等州,

    浑氏家族世为皋兰州都督,根据《旧唐书》中《地理志》的描述,其州治在鸣沙城,九姓杂居,在这里繁衍生息。浑瑊的父亲浑释之武艺高强,

    投身朔方军中,战功赫赫,一路升迁到开府仪同三司、宁朔郡王,浑瑊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成为一代名将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十一岁的浑瑊跟着父亲参加例行的冬季边防,朔方节度使张齐丘看他一脸稚气,忍不住开起了玩笑,“带乳母来了没有”,在张齐丘眼里,他根本就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屁孩。

    事情很快就让张齐丘跌破了眼镜,当年浑瑊就立了跳荡功(为少年兵设置的军功),

    两年后,攻破石堡城,收复龙驹岛,浑瑊都参与其中,立下了不小的战功,他“勇冠诸军”,很快当上了折冲果毅,

    并受安思顺的派遣,首次带领偏师深入敌境,大破阿布思部,在安史之乱爆发前,他就凭军功做到了中郎将的位置。

    “安史之乱”爆发后,浑瑊跟随河东节度史李光弼在河北平叛,在攻打常山城(今河北省唐县)的战役中,他一箭射死叛军骁将李立节,立下首功,大大鼓舞了唐军的士气。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