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千言万语不如蒸饼-《晚唐逆流》
第(2/3)页
裴三郎顿时对张寻又恭敬了很多,又闲叙了一些话,就要告辞。张寻叮嘱三郎明日一早就把能召集到的丁壮都拉到寨内校场,张寻有话要说。裴三郎连声诺诺,正要退出,张寻忽然问:“只顾闲聊,竟然忘了请教三郎大名?”
“单名一个礼字,字子示。”“裴礼?”李暮偷笑。
翌日校场,五六十个汉子乱哄哄聚在一起,年纪小的大概只有十三四岁,年老的头发都白了。虽然精神都还可以,却无一例外的消瘦。不过张寻已经很满意了,他没想到能凑这么多人。
裴礼如约带来三十人,一色二三十岁的青壮,是多少受过些枪棒训练的庄丁。此外,老汉韩三竟也从自己乡里中拉出来近20人,这部分就有老有少了,都是老实巴交的乡民,一点习武的底子都没有。让张寻意外的是,“门丁”裴五和小乙竟然也领来四个汉子,说要为张都头效力,一起给寨子筹粮。这样加上张寻、李暮、赵东阳、黑齿等人,竟拉起了一支60多人的队伍。
拉起了队伍,就要健全组织。别看60个人不多,也不是张寻自己能指挥得过来的。他曾看过一本组织管理学的书,说一个人最佳的管理幅度是5~6个人,最多不超过10个,再多的话无论领导能力有多强,都无法有效指挥。虽然韩信说自己带兵“多多益善”,但他也只能把命令下达给手下将领,不可能对每一个士兵耳提面命。
因此张寻依着唐朝军队编制习惯,每十人设一个“伙长”,60人共分“六伙”。现代人经常说谁跟谁“是一伙的”,“我们是一伙的”,这个“伙”,就是从唐朝军队里传下来的。
六个伙长分别是赵东阳、李暮、黑齿、裴仲、裴五,张寻自带一伙。张寻本想让老汉韩三也领一伙,老韩头连说“老了,老了,不行了,骨头都酥了,带不了兵。”张寻一想也是,只好自领一队,又把老韩头编到了自己这伙。黑齿暖男非常开心,说还是跟着张都头有前途,才几天就混上了伙长,离节度使又近了一步。
张寻又把六伙分成两队,自己与黑齿、李暮一队,自兼“队正”。裴仲、赵东阳、裴五一队,由三郎裴礼任“队正”。两队统归张寻指挥。至于张寻自己的头衔,依正统的唐朝兵制本应称“旅帅”,但到了晚唐时候,府兵制崩溃,各藩镇农民起义军军衔称呼都乱了套,张寻也觉得没必要文绉绉的叫什么旅帅,就依黑齿他们的习惯,自称“都头”。
“大家站好!听张都头训话!”裴礼裴队正高声喊道。
张寻登上台子,看见台下60人站成六队,比方才齐整了许多,心下高兴。待要开口,竟犯了难,叫乡亲们?不对。朋友们?同志们?也不对。怔了一会,突然想到:“儿郎们!”
台下齐声喊:“有!”
效果不错,张寻接着说:“有父母在裴家寨的出列!”闻言有二十多个年纪稍小的站了出来。张寻又说:“有妻儿在裴家寨的出列!”这回出来三十多个。
张寻看看仍在队中没有出列的几个人,不是花白头发就是黄齿小儿,又说:“有太公太婆抑或孙儿孙女在寨中者出列!”又有五六个人站了出来。
此时再看校场中央,原本六十人的队伍,如今只剩下孤零零一个人,是个十八、九岁的少年。
张寻从台上下来,走到少年跟前,高声问:“叫什么名字?”
“回禀都头,小的叫贺齐。”
“在寨中可有亲人?”
“有二舅公。”
“二舅公待你如何?”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