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路上,陈默详细的请教了陆俊有关慕容云海家搞的贷款公司,到底是个什么玩意。 这种公司美其名曰是p2p,实际上,其实本质上就是高利贷。 陆俊道: p2p在华夏,是伪命题。 为什么是伪命题? 因为这个行业存在2个根本悖论,导致无法正常存活。 第一个悖论,必须刚性兑付,投资人不接受承受风险。 按照正常的p2p模式,交易是人对人的,应该是投资人自己决定投不投借款人,投了之后,钱要不回来,风险应当自己承担,平台不承担兑付义务,国家也不允许p2p刚性兑付。 但我们都知道,这在华夏,行不通,投资人会搞死你。 所以平台要活下去,必须刚性兑付。 一头是刚兑不合规,一头是不刚兑会死,这是第一个悖论。 第二个悖论,投资收益与风险的逆向筛选矛盾。 一般p2p给到投资者的收益在8个点以上,高的十几个点的也有,再加上获客成本,运营成本,工资支出,资金通道成本,保证金等等一系列成本,p2p平台的资金成本基本都在20以上,更高的也有的是。 那么问题来了,p2p平台以20个点以上的成本搞来的资金,需要以多少的价格放出去才能有的赚? 考虑到部分坏账的情况,这个数字应该是30以上的年化。 如果对企业融资这个领域有所了解的人,应该知道,这个融资成本,正常企业是不可能接受的,因为连毛利都赚不回来,现在实体经济这么不景气。 正常经营的企业不会要这种钱的。 那么问题来了,肯接受这种必然换不上的费率的钱的,到底是什么样的货色?他们的资产质量如何? 一头是投资人要高收益,一头是投资标的高风险,这是第二个悖论。 由于上述两个悖论的存在,导致的结果就是,大量的p2p平台,为了活下去,实质性违规操作,搭建资金池,借新还旧,走向庞氏之路。 陈默恍然大悟道: 就是拿新用户的钱,给老用户支付利息,然后本金自己公司拿着花呗。 这玩意,不应该死的很快吗? 怎么到现在还有人在玩? 陆俊摇头笑道: 默师,这你就有所不知咯! 原本p2p行业,在2017年初就该全员覆灭了,因为那时候整个经济下行厉害,坏账频发,而且由于早期p2p都是大额投资标的,一个标的初风险,一个平台爆炸。 更要命的是,大额标的,也玩不转了,那个时候国家要求p2p限制标的规模,企业标的不能超过100,个人标的不能超过20,限期整改。 眼看着p2p就要因为资产不合规,且违法资金池(为了覆盖掉坏账标的的借新还旧)被一锅端,但同样是那个年代,一个神奇的物种兴起了。 互联高利贷。 那个时候还不是714高炮,而是1000到3000元,1到3个月,月费率6到15的普通小额高利贷,又叫现金贷。 大量资产慌,且资产不合规,且资产有问题的p2p公司,开始转做现金贷,p2p筹集来的钱,都拿去放现金贷了。 那个时候,现金贷市场还是一片蓝海,大量的底层同胞还没有被债务压垮,他们还是正常的蓝领或者小白领或者大学生,他们一个月的正常收入也有3到5千元,买个苹果借个现金贷,分个3期还上,压力不大。 所以获客成本不高,坏账不高,收益不低,并且由于额度小,恰恰好满足了监管的小标的人对人的要求。 大量p2p公司,在现金贷的第一波红利中,赚的盆满钵满,当时做的好的公司,一个月的净收益,是放贷总额的10。 一头是p2p吸纳来的高额现金,一头是月10收益的现金贷资产,印钞机开起来了。 很多现在还屹立不倒的p2p公司,都是趁着那个红利期放现金贷,把自己p2p大额标的中的坏账窟窿给填上的。 可以说,是底层人民的现金贷血汗利息,养活了很多表面高大上的p2p机构,以及那些享受着p2p高收益的所谓。 这是中产阶级对底层人民的一次降维打击。 现金贷让很多p2p公司过得很滋润,但好景不长。 因为现金贷本身小额短期高费率的特点,正常人是不会借的,你想想你会去找贷款公司去借1000元1个月利息15的贷款吗? 这种对用户极为不友好的吸血产品,同样也是对用户阶层的一次逆向筛选。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