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赵祯判卷-《智相》


    第(2/3)页

    毫无疑问,王安石在文章中提到了宋王朝如今的诸多弊端,军事前景堪忧,经济景况窘迫,社会风气败坏等,倡导以“法先王之意”为旗帜,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富弼原以为,热衷于变革的官家见到此文,必然会龙颜大悦,熟料赵祯的反应截然相反。

    “又是变革!”宋仁宗脸气得通红,将考卷捏成一团。几年前的那场改革风暴的回忆,又顿时填满了这位君王的心中。

    当时的仁宗,也是意气风发,寻求改革之道,发起了庆历新政。适逢范仲淹等人上书变革,便提出“精贡举、抑侥幸”等十项以整顿吏治为主的措施。无奈,变革岂是如此轻松?年轻的仁宗皇帝,受到了豪强宗亲强大的压力。御史们一天一封弹劾信,天天跪拜在崇政殿门口,认定范仲淹和欧阳修祸国殃民,几位亲王更是连夜到老太后那里告状。

    渐渐的,关于范仲淹和欧阳修弄权结党,贪污敛财的传闻,遍布朝野。老太后更是天天召自己进宫,拿着先皇的传统训话。

    赵祯虽然不相信关于范欧两人的贪污传闻,但确实也陷入了重重的危机感。内忧外患,使得仁宗的宝座风雨飘摇,他不得不做出一个沉重的决定。在一个雷雨夜,仁宗含泪召见了范仲淹和欧阳修,深夜长谈一番。

    第二天,范仲淹请辞。几个月后,欧阳修请辞。

    依着赵祯的聪睿劲,岂会不知范仲淹家徒四壁,连个佣人都请不起,更何谈敛财了。只是,他知道,自己若不把范仲淹和欧阳修拿出来替罪,那么下一个下台的,很可能是自己。

    即使多年过去,每逢雷雨夜,这位大宋之主仍然如同惊弓之鸟一般,对于变革之事感到恐惧不已。对于亲手剥夺自己左膀右臂的酸楚,仍然历历在目。

    “变革!”仁宗站起身来,脸色阴沉,“这些臣子,难道唯恐天下不乱吗?难道看不出很多事情,朕也是做不了主吗?”

    富弼一听,手脚冰凉,明白自己揣摩圣意错误,立即跪倒在地:“微臣为陛下添忧,实在是罪该万死。”

    仁宗铁青着脸:“变革,变革,说得容易。这些未经政治的读书人,凭借着书生意气,指责朕这个,指责朕那个……”

    “陛下息怒,陛下息怒。”富弼跪拜在地,头也不敢抬起来,“这位王安石,也是为江山社稷着想,只是涉世未深,看问题不免有些简单粗暴。望陛下明鉴……”

    富弼担心,万一仁宗一怒之下,把这王安石廷杖三十,这还是自己推荐的第一,岂不是害了人家?

    仁宗一甩袖袍,稍微冷静了些,说道:“富相公,朕岂会跟这些年轻士子一般见识?他们为国为民的心,朕可以体谅。罢了,罢了,就是指责朕一些,朕也认了。”

    富弼连忙跪拜道:“圣明无过于陛下。”

    仁宗赵祯将王安石的试卷丢到一旁,拿起那第二名的翻阅来看,顿时脸色又变了。又是一份求变革的文章。

    “啪啪!”

    几分考卷都被仁宗丢到了地上,散乱无比。富弼跪在地上,看着也不敢去捡。

    仁宗手扶着龙椅,脸露倦怠之色,自言自语道,“都是变革,都想扬名立万,都想着做商鞅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