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8章 解读古经-《庄子的故事》


    第(2/3)页

    德经主要讲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主要是讲人应该效仿天地万物,而形成人道。

    我们不会创造,但我们可以模仿,我们可以山寨。

    山寨这个词,现代读者应该很熟习吧!

    人类应该如何生活呢?

    我们可以效仿天地!天地是如何生活呢?

    德经的最后,是老子推断出来的人类的最后家园,那就是“小国寡民”。志气相投的人生活在一起,就跟人与人生活在一起与野兽无关一样。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人过人类的生活,野兽过野兽的生活。志气相投的人在一起生活,志气不相投的人与野兽无异。

    野兽要吃人,我们就把野兽灭杀。或者!压缩它们的生存空间。

    别人想把我们怎样,我们就把他们灭杀。或者!压缩他们的生存空间。

    生存是我们的目的和任务,人与万物一样,都是大地上的一个物种而已。而不是相互排斥的,大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所以!当别人侵犯我们的时候,别人就与野兽无异了。所以!我们就可以对他们进行灭绝。

    因此!人类就有“死刑”。

    战争!就是一方对另外一方执行死刑。

    德经讲的比较笼统,没有具体细分。也可以说,只是讲了一个大概、大致,没有具体细分。

    而到了杨朱时期,就开始细分了。

    杨朱时期就把人提到了位,站在人的角度上来看待人、看待社会、看待如何治理社会,以及人如何在社会中求生存。

    而老子的德经,就没有具体从人的角度来具体细分这些。但是!并不是说老子就没有考虑到这些。

    还是那句话,老子讲的是大纲,是“宪法”。而杨朱、庄子所讲的是根据“宪法”而下来的具体法律法规,以及地方性法规。

    就好比一个国家一样,一切法律法规都不能违背“宪法”。老子的《道德经》就是道家的“宪法”、大纲,而杨朱、庄子的思想就是根据老子的“道德经”这个“宪法”、大纲而来的。

    杨朱与庄子都认为:不解决个人的问题,就无法解决社会的问题。因为!社会是由一个个个体的人组合而成。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