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章 勾结商人-《明贼》
第(2/3)页
所以,多尔衮已经是满清所剩下的为数不多的亲贵将帅之一。明军出兵漠南蒙看似肘腋之疾,可如果置之不理,便有腠理入膏肓也是眨眼之事。清廷之所以于眼下能够集中全力攻略辽西,就是因为后方的蒙古和朝鲜都已经臣服,沒有人再能于背后放冷箭。可如果漠南蒙古的这粒旗子乱了起來,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早就已经拟定好的攻略松锦的计划便有很大可能付诸东流。
皇太极并不是昏庸无能之辈,在某种程度上,客观的说甚至要远远胜于紫禁城中大明天子朱由检。他不会将私怨放在公器之上,退一万步讲,他若是真的想解决漠南蒙古问題,便会选一名得力干将,一役而毕其功。
多尔衮在此时自作聪明,很显然并不明智。
为此,鲁之藩曾不止一次的苦口婆心相劝于他。每一次多尔衮都笑而不语,让他静观其变。鲁之藩被弄的甚至都有些急躁起來。
“一连数日沒有消息,难道贝勒便不着急?万一……”
这个“万一”鲁之藩可不愿说出來,既然辱沒了气节,所求者便是名利二字,以往的道德负担可以全部卸下,只要能辅佐一圣主安得天下,便是遭万世唾骂也值得了。他选择了多尔衮,他的命运与多尔衮便如拴在同一根绳子上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这种不吉利的话他说不出口。
多尔衮只让他再等几日,几日之后事情自见分晓。这一回他前所未有的坚持己见,并沒有因为鲁之藩的反复劝说而妥协。无奈之下,鲁之藩拂袖告退。
刚刚回到自己的府邸,却有仆役來报,蛮子行商求见。
所谓的蛮子行商当然就是只明朝行商,出于未雨绸缪的准备,鲁之藩受多尔衮的影响,对这些明朝的行商也甚为看重。清廷位于关外一隅之地,物资匮乏,粮食产量也极低,根本就不够供应与日俱增的丁口。
由此这些行商们就成为了保持清廷稳定以及强大,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
年后,皇太极甚至还大规模的对几十家晋商贷了大笔的银子,这种不计成本代价的方法,只为激发行商们由明朝往关外运送粮食物资的积极性。
受此启发,鲁之藩也在积极笼络培植能为多尔衮所用的行商,毕竟掌握了大批的财货供应之道便等于掐紧了清廷的权力之颈。但是,真正实施起來却又谈何容易,多尔衮目前大权旁落,又被发配到了广宁这个弹丸之地。怎么会有行商那么不开眼來找他们合作?
所以,鲁之藩沒少受了行商们的敷衍应付,只是人家摄于他毕竟是清廷贝勒的包衣奴才,出于留得一线好相见的想法,这才假以辞色。
一番运作下來,银子沒少花,但肯入彀的行商却沒有半个。但是在人家看來,即便不从奴酋那里讨得便宜,不还有个礼亲王么?人家位高权重,搞的商路赚的银子一点也不比奴酋要少。
也算是老天开眼,也可以说事有巧合,这一家晋商却是姗姗來迟了,进入六月间才來到辽东,不论皇太极也好礼亲王也罢,手里面能贷出去的银子已经所剩无几,而却据说其中还有了一些波折,便是将手攥紧一分银子也不往外放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