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5章 名记范长江-《二战之狂野战兵》
第(2/3)页
各地的驻军,也没有认真救济灾民,帮助灾民跨越省境出逃。
1942年的春天,河南大灾已成,还不是最严重的时刻,饿死人最多的时候,是后半年,加上1943年的春天。
赵羽也反复要求汤恩伯,马上践行诺言,严令地方军政官员,减免赋税,反哺农民。
蒋鼎文和汤恩伯,一再辩解如何如何困难,无法彻底救灾,也无法避免征粮征兵,因为,民国实行的就地取材的征粮制度,河南几十万军队,必须取自河南,就算你其他地方要运输粮食,因为极其落后的交通能力,也无法保证。
赵羽虽然镇压土匪和横行的官匪时候,畅快淋漓,可是,要彻底解决河南大灾,避免饿死三百万到五百万人的重大历史灾难,还是心力交瘁,仰天长叹。
稍微减杀了官匪们的骄横以后,赵羽将重心放到了争取外援上,他利用电台,跟重庆方面频频沟通,希望亲自下令救济,争取河南的民心。
“委座,如果不能及时赈济大灾,则河南必然如黄泛区一样,成民国政府政治重大伤疤,”
“委座,如果不能救济灾民,民心尽失,纵然有百万精锐留置河南,失去地方支持,也必然孱弱不堪,再无斗战之力,与日军之政治性救济灾民相比,我方做法残忍愚蠢无比。”
赵羽拟定的电文,痛彻肺腑,严肃犀利,指斥大政错误。
其实,赵羽也下了决心,如果重庆政府无可救药,他将马上返回山西,参加八路军,不再帮助国民政府一丝一毫,让抗战的胜利更快一些,让抗战后的内战国民党方面惨败得更早一些!
好多电报以后,亲自拟电,向赵羽透露了他的战略构思,“河南地处前沿,遭受日军压迫严重,随时可能不守,所以,倾注全力救灾,效果不唯正面,还可能资敌。”
赵羽马上明白了,历史上,国民政府救灾迟缓,导致大灾荒的原因,根本在于战略考量悲观,随时准备放弃河南,恨不得将河南直接砸烂,让日本人占领以后,也是一块烫手的山芋。
这是变相的“焦土政策”。
赵羽恨透了这和**无能的国民政府。
十二万精锐大军,围歼不了土肥原师团的两万人,不得不炸开花园口淹敌,结果淹死自己八十九万,灾民上千万长沙大火,缘于风声鹤唳,自我惊扰,祸害百姓三万余人现在才明白,历史上的河南,也是国民政府的一种有意识战略选择!
哼,这个选择,饿死几百万人不说,那种政治影响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消弭的,抗战后期,豫湘桂战役之河南决战惨败,民众协助日军围攻国府军,抗战胜利以后,北方民众一起拥护**,逐鹿中原,人心已经悄悄挪移。
赵羽并非为国民党惋惜,而是痛恨他们这样笨蛋,白白让几百万百姓成为牺牲。
他立刻拟电文,向蒋委员长表示,河南一定能守住,而且,还能发展,国府应该在半年之内,将河南建立成为反击日军的中部根据地,以第一战区兵力,肆意出击,痛击日寇,将日军在华实力范围,一举截断。
他保证自己可以协助汤恩伯等,迅速攻克开封,收复黄河两岸失地。
“山西八路军席卷而去,大获全胜,日军注意力已经被牵扯,河南日军必然被削弱,我军正可乘机进展,将河南山东,安徽,江苏,连为一片,驱逐鞑虏,而非妄自菲薄,进退失据,无故牵累千百万民众生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