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捕风捉影-《汉魏文魁》


    第(2/3)页

    再说曹丕,这人伪装了半辈子的孝子忠臣,等曹操一死立刻原形毕露。曹丕的缺点一是忌刻,囚兄弟、杀其党羽,还特意耍弄于禁、王忠辈——说白了。这家伙心眼儿太小,不能容人。缺点之二,就是奢侈,篡位后即大修宫室。靡费国帑;缺点之三是缺乏战略眼光,打仗也二把刀,倘若换了曹操还在,夷陵那么好的机会,早就趁机把东吴给灭啦,然后即可图蜀。曹丕生把好机会给浪费了,旋即又逼反了孙权。

    当然曹子桓也有长处,他诗文之才不在兄弟曹植之下。是勋一直觉得,曹植之所以文名在乃兄之上,一是“诗穷而后工”,他足够倒霉,足够懊糟,所以才能将一腔热血都寄托于笔墨之间——曹丕早年佳作不断,得意洋洋当上天子以后,文才就自然萎缩了;二也是因为曹植足够倒霉,足够懊糟,所以后人才给加了点儿同情分。

    而在政治方面,首先争嗣成功,便可见得曹丕比曹植要强。他当国之后,整顿朝纲、轻傜薄赋,也是做出了不俗的成绩的。虽说他在位期间颁布九品中正制,使得世家坐大,最终司马篡位,那源出原本历史发展的潮流和古人无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乃不必苛责之也。

    简单来说,倘若曹操文武两道都能打一百分的话,则曹丕文事可打七十分,武事刚刚及格,若处太平之世,不难为守成之主。当然啦,他在位仅仅七年,要是再多活两年,会不会倒行逆施,那就谁都说不准啦。

    曹彰纯一武夫,在政治上并没有什么建树,暂且不论。至于曹植,那就是一个才能尚可,性情可厌的家伙,堪为文宗,不足继大统做政治家也。在原本的历史上,曹操之所以最终确定曹丕为嗣,也正是因为曹植扶不起来,多次试验,曹子建纸上谈兵无人可及,真做起事儿来却往往掉链子。其后曹丕不用他,固然出于忌刻之心,曹叡也不用他,则证明此人真无可大用者也。

    目前曹家就这几个儿子有问鼎之力,余皆不足论。是勋原本是寄望于曹昂的,即便在曹昂显露出他在“大义”方面的迂腐和在政治方面的天真以后,仍然觉得可以随性格的成熟和时局的变迁加以改变。他之所以没有明着站出来支持曹昂,一是曹子修天然而居储位,自己没必要上赶着贴上去;二是尚且犹疑,过于迂腐的君主可不好伺候啊,我还是再等等看吧。

    可是曹昂竟然迷上了释道,这可真把是勋给惊着了,此子在自己心目中的地位瞬间就跌落了好几个档次。旁人还未必能够理解佞佛之害,具有此后近两千年历史教训的是勋却再清楚不过了,尤其曹昂还打算剃发出家——即便只是赌气——不能不使是勋联想到萧衍那老匹夫……

    自劝说纬氓和尚以后,匆匆数月,是勋一直在琢磨着,确实是该换马啦。所以没向旁人尤其是曹操表露出这一点来,仅仅因为他还没有想好换哪匹马为佳。自己不喜欢曹冲,但目前曹冲确实受宠,替代曹昂的可能性最大;丕、彰、植三子中他比较看好曹丕,但曹丕却与冲、彰等辈不同,并不怎么主动来抱自己的大腿,并且还跟世家走得很近——真值得再造一个“魏文帝”出来吗?

    正在筹谋难决之际,洛阳城内突然冒出了那种谣言,是勋必然上心,并且揣测谣言中所谓的幕后黑手究是谁人。他首先排除了曹彰,那家伙未必有如此心机,而他所交游的多为武夫,也没谁能够想出这般毒计来。剩下丕、植、冲,都有可能——究竟是谁呢?

    要不要趁此机会,先筛掉一个备选再说?

    所以此番受召来见曹操,他路上就想到了曹操必然要询问自己相关谣言之事。原本以为重臣皆至——起码曹德你得叫过来呀——结果到了地方一瞧,曹操光叫了自己一个,而且还装模作样地先谈军事问题。是勋本能地意识到,这事儿跟自己有关联——既然如此,还不如跟曹操把话说清楚喽,免得那家伙口虽不言,心中乱想,则更危险。

    只要当面对话,以自己的本事,总能逞口舌之利,把事儿给糊弄过去吧。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