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注经化俗-《汉魏文魁》
第(2/3)页
所以是勋觉得自己有可能,似乎也有责任利用经注,在儒家学说中掺杂一些后世的私货进去,从而影响也好,推动也好,扭曲也好,这整个社会的发展。至于自己的努力会不会见到成效,会产生何种效果,他一时还琢磨不清楚……不过反正也闲得没事儿,与其跟王粲谈诗,还不如老子注注经来玩儿呢。
《今文尚书》……这玩意儿太深奥了,暂且不碰为好。《诗经》可以啊,老子对《诗》可熟啊。当下抽出《诗经》的第一卷来在面前展开,然后随便从底下抽了一卷递给王粲。
《诗经》开篇第一首——《周南?关雎》。这个不太好搞,在是勋看来,那就纯粹一是首情歌嘛,可是这时代的学者大多注之为言“夫妇之正伦”也。是勋要是把时论一概推翻,大概没谁能够接受,自己就会被打成异端……罢了,罢了,老子也从夫妇之伦下笔吧,再添点儿后世认为此为“催妆诗”的说法……
他就这么一篇一篇地注下去,基本上还是按照这时代的主流说法,但在犄角旮旯里加点儿私货进去,包括民本思想、平等思想、自由思想之类的。比方说,对于君臣关系,他就隐晦地把君主的个体和其职能相剥离开来,君之为君,是因为他履行了为君的职责;而要是君不肯履行为君的职责呢?正孟子所谓:“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同样的方法,还可以推导到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和夫妻关系。是勋想起自己当年在成阳县断的宁可之案啦,当老爹不履行为父的职责,董老夫子也说了嘛:“甲生乙,不能长育,以乞丙,于义已绝矣。”父子也就不成其为父子了。
他穿越到这一世以后,遭遇和听闻了太多让后世人瞧着不顺眼。但这年月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啦。所以早就有发泄的**。如今就利用注经来小小地发泄一番,顺带还能得到抄袭、蒙人的乐趣——是勋就奇怪啊,自己从前怎么没想到这么好玩儿的事儿呢?结果他这一动笔就停不下来,一口气写了七千多字,旁边儿王粲都趴在案上睡得直冒鼻涕泡儿了……
第二天上路的时候,是勋眼圈儿都是黑的。王粲呢,他如今瞧是勋那真是高山仰止啊——“吾未见好经有如是先生者也!”结果这还没回到鄄城呢,是勋就已经注完将近半部《诗经》了。
进了鄄城以后。是勋去找曹操复命。王粲跟他告别,打算先去拜访荀彧,结果被是勋硬是给按住了,让他暂且先在自己家中歇息,谁都别见——“我主求贤若渴,仲宣大才,闻之必要即刻召见。仲宣且少待片刻。”
他这阵子一直在郁闷,别人穿越到古代,那历史名人是一抓一大把啊,三言两语就全都能拢到麾下。可是自己呢?正经说起来麾下只有一个半名人——一个是吴质,半个是半死的管亥……好不容易结交上个猛将兄太史慈吧。还双手捧着献给了曹操。
不过后来仔细一想,也就坦然了。终究自己没想着扯杆子打天下啊,荀文若推荐了那么多夹袋中人给曹操,不是也没在身边留下一个吗?只是虽然不曾留下,这年月很讲究门生故吏,荀彧推荐的人,就有一大半儿都念他的好,从此跟他名为同僚,份若君臣,所以是勋才一度怀疑会有个“荀党”存在。不管怎么说,自己给曹操举荐点儿人才,曹操也高兴,自己也多少能得着点儿利益——除非毛玠那种死硬脾气的,碰到点儿什么事儿,这些人才难道就不会帮自己一把吗?这也是一份无形的资产哪。
所以说了,王粲得我给推荐给曹操,他要是去见了荀彧,以荀文若之得宠,以荀、王两家的世交,说不定这份荐举之恩就还得落到荀彧头上去。话说荀文若你举荐的人还少吗?干嘛还跟我抢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