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四章 王凯的犹豫-《重生军营成长记》

    笔趣阁手机端    http://m.biquwu.cc
    她想了一下,问王凯:“这么说其实你自己也想回去听你爷爷的安排,去从政了啰?那你爷爷还不得开心坏了啊。行啊,我也不能毁了你的前途。你要真的是想走,那就走吧。大不了我自己辛苦一点儿,把这几摊子都撑下去。”

    沈一一是想通了。确实,王凯也有他自己的人生规划。如果他的人生规划和自己的人生规划有交集,那是最好,大家会成为很好的事业伙伴。可是如果他的人生规划和自己的人生规划没有了交集,那自己当然也不能拖累人家。往上了说,王家也和沈家一样。是一个政治的大家族,有自己的一摊子人要照顾;往下了说,王凯能够过来帮自己搞起了这一大摊子的事情。已经减轻了自己的很多的负担了。自己和别人非亲非故,那还能依靠别人一辈子吗?

    王凯自己的心里其实也是挺矛盾的。虽然正如自家爷爷所说的,如果自己不从政,如果沈家不得不走政治联姻的那一条路,自己想来没有办法成为沈一一的联姻对象。可是那也要沈家真的走投无路为了自保愿意联姻啊。这沈家要是还就是挺过了这一次的打击,没有到那一步呢?再说,以自己对沈一一的了解。那丫头哪里是会乖乖地听从家里的安排去政治联姻的人啊。别到时候自己倒是一脚踏进了政界,放弃了爱好,结果却反而离沈一一更远了。

    政治始终不是一个有吸引力的话题。特别是在这两人的中间。所以话说到这里,大家都沉默了一会儿不说话,只有发动机转动的声音和轮胎压过路线的声音传到车厢里来。

    一直到了王凯的公司。等王凯把车给停好后,沈一一和王凯分别下车。沈一一才说:“真的。如果你想辞职,提前三个月告诉我。你太能干,我怕能接上你的人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接手。你可不要不负责任地一走了之啊!”

    王凯的心里有点别扭。一方面他很欣赏沈一一这种坦诚而又独立的态度。她不是那种全心依赖别人的人,一直都很独立地处理问题。另一方面,他又希望沈一一不要这样地理智。其实只要沈一一说一声让他不要离开,他还真的就不离开了。因为他决策的依据其实也是沈一一的需要而已。可是沈一一就是不明确地表态,让他也很苦恼。

    等坐到了王凯的办公室以后,两人开始谈起了具体的问题。又回到了以前的那种冷静客观专业的氛围了。

    “你走的这段时间,别的不说。我们的材料提纯精度又右移一个小数点。”先来了一个好消息。这可是足够振奋人心的。一般更专业的说法是,材料的纯度又提高了一个数量级。要知道,到了现代工业中,材料纯度提高一个数量级,往往意味着产品单价的几何级数的增加。那可是有可能翻几倍的。中国的原材料行业在后工业国家里可执牛耳,但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几十年之多,这一个数量级的追赶至少就缩小了五到七年的差距。这可是非常不容易的。

    当然,沈一一自己也是知道。自己把小宝这家伙给弄到了北京以后,这方面的进展只可能加快,不可能减慢了。小宝对于数字的天然的直觉,那可是科研效率提升的大杀器,还真的是上天赐予我华夏的神器啊。

    当然,这样神奇的东西,还就真的会应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道理。为了保护小宝的安危,沈一一在利用小宝的天才的时候,也充分地注意了把小宝放在暗处。所有的材料提纯实验室和小宝之间的信息交换,其实都是通过她沈一一完成的。所以在外界眼里,是沈一一往往给出了神奇的结论,助推了整个研究进程向正确的激动人心的方向前进。

    这并不是沈一一要窃取这样一份殊荣。她其实并不在意这些虚明。而是小宝的身份使然。小宝毕竟有一个已经是美国人的亲妈。这要是让美国佬知道了这些,那他们会怎么做?而到时候,我国政府又会愿意放小宝出去吗?只怕到时候的小宝才真正会失去自由,过上并不幸福的生活。沈一一不想让这个对自己还挺依恋的小天才小正太失去真正的自由。

    沈一一对实验室里的进展并不意外。只不过她更关心的是出了实验室以后,现在的研究成果可以对工业生产有多大的作用。所以沈一一问王凯:“那有没有联系厂家,安排实验室进行量产纯度方面的研究呢?”要知道,实验室里能够达到是一回事,但工业生产中,要达到这样的纯度是另一回事。工业生产更关注产量、产能和成本。这和试验室里纯粹是关注于某一个实验结果是不同的概念。

    王凯摇了摇头:“没有。这是因为他们现在的技术路线和我国以往的技术路线基本不同。在没有一个能够对我们的研究成果有妥善的保护的情况下,我们不能冒险地将成果应用于工业化生产。”

    沈一一听了点了点头。确实,她花钱做出的成果,自然应该由她来享受分配。知识产权不是一个小问题。但是工业化的事情也不能担搁。她想了一下,觉得王凯不会是这样一个短视的人。人家是沃顿商学院的,肯定有自己的安排。自己应该用人不疑。给予人家最大的信任,才是事业留人最关键的要素。没错,其实沈一一从心里还是希望王凯不要离开,留在公司的。毕竟王凯在的话,能够减轻沈一一自己相当的工作量,让她有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只是这句话又不能亲口说。万一传到王家的家长的耳朵里,让沈一一会为难的。

    沈一一问王凯:“那你是怎么想的。实验室里的成果最终还是要走到工厂里,才会形成生产力。这也才是我们投资的目的啊。”

    王凯点点头:“是的。其实我已经安排做计划,准备收购几个设备条件较好的经营不善的工厂了。我们如果有了自己的工厂,那么想来相关的试验就有了场所了。”他当然不会是那种有问题就停滞工作的人。实际上,根据现有的技术路线,他已经请那些老师们整理成工艺包,然后根据工艺包寻找那些拥有相对更接近工艺包的设备的工厂了。而且,现在也已经有些眉目了。

    九十年代,是中国国企改革大潮的时代。大量被以前的包袱给压垮的国有企业这个时候可都是像货架上的待价而沽的商品那样,面临的政府的甩卖。这当中,也有不少的国资流失的案例,成为后人唏吁不已的事件。当然,对于沈一一和王凯来说,他们自认为会以更加合理的价格,收购这些企业,让这些濒临死亡的企业重新焕发出生机。(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