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年轻的热情-《文艺生活》


    第(2/3)页

    “别这么说,那可是咱们广播学院的校花,不少人倾慕的对象,对了,她叫什么名字来着?”慕姗姗故意问道。

    “别问我,我也不记得了。”林子轩回答道。

    就算记得也不会说出来,这点常识他还是清楚的。

    很快,他们的话题就转到了这次的宝岛之行。

    1990年12月30日,米佳山完成了《顽主》的粗剪版。

    这部电影花费了80万,超出预算20万,主要是因为一段戏放错了胶片,又重新拍摄了一回,这让米佳山郁闷不已。

    拍摄到了最后,剧组基本上已经没钱了,和演员结完账,就只够买返回蓉城的火车票了。

    按照他和巴山电影厂签订的合同,《顽主》要净赚120万才算是完成任务。

    这年头电影票房普遍低迷,他虽然对《顽主》有信心,却也不敢说票房上千万这种话,那不现实,有个几百万票房就满足了。

    在这个年代,华国电影市场一年的总票房才20几个亿,这还是单位包场的结果。

    每家单位在工资条里都有文娱费这一项,其实就是发电影票,让大家都去看电影。

    这时候的电影票价也就一两块钱,单位发的电影票更便宜,都是五角,这就是单位包场。

    当然,单位包场的电影大多是那种宣传英雄主义和真善美的电影,《顽主》这种电影估计不会得到那样的待遇。

    米佳山明白《顽主》面对的观众是年轻人,所以他准备先在京城电影学院放映一次。

    年轻人最直接,最简单,最不好糊弄,他们看到不喜欢的电影会骂,看到好看的电影会鼓掌叫好,充满热情。

    更何况是京城电影学院的学生,都是学这个的,电影好不好一放映就知道。

    俗话说的好,是骡子是马,牵出来溜溜。

    只要《顽主》能得到这些学生的认可,米佳山心里就有了底气,返回蓉城把片子好好制作一番,争取年底在全国上映。

    现在还没有贺岁档的说法,不过《顽主》的风格适合过年的氛围。

    京城电影学院没有放映厅,就是在外边搭建了一个大棚子,像是放露天电影一样,谁都可以看,电影好看的话人就多,电影不好看就没有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