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计之真谛-《兵法大圣》


    第(2/3)页

    “莫非这就是‘真谛’的具体体现?此刻这些字黯淡无关,应该是我获得了真谛却没能激活,恐怕要亲身做到这些真谛中所蕴含的哲理,才能真正激活它们。”苏仪心中猜测道。

    苏仪在练兵场查看变化的时候,武庙的许多先贤雕塑和牌位轻轻抖动,一缕缕意念从中涌出,争相游向苏仪的考房方向,在天空中注视着他。

    苏仪心怀淡淡的欣喜,退出练兵场,看向眼前的试题,破题的五十几字变成了较淡的灰色,但不影响阅读。

    “既然能形成真谛,看来我的破题答的十分完美,应该能继续下一个步骤了。”

    苏仪点头,又开始蘸墨,顺带在心中将杜牧和张预两位后世学者感激了千百遍。

    第二步是承题,在破题之后,微论之前,起承上启下的转折作用,可以引用经典,也可以自行总结,前者更具说服力。

    于是苏仪搜肠刮肚,引用了《管子·参患》的原文。

    “故计必先定而兵出于竟,计未定而兵出于竟,则战之自败,攻之自毁者也。”

    这话的意思是:计算计划完毕之后才能兴兵出境,如若不然,则战必败,攻必毁。

    正好写完时,窗户被轻声叩响,苏仪打开窗户,见到两位车夫微笑着递来午饭。

    苏仪这才意识到,此刻已经时值中午。

    “时间竟然过的这般快,我才选了题,又写了两个步骤,就过去了两个时辰,看来得加快进度了。”苏仪一边吃饭一边想着。

    因为窗户开着,苏仪清晰地听到周遭的响动,几位考生似乎还在思考选题,出烦闷的嘟囔声。

    苏仪心境毫无波澜,吃完饭,继续写试策。

    下午,苏仪借由着完美的破题,开始长篇大论。

    “所谓五事,道者,令民以上同意也,人民与君主同欲,则可以兴兵矣。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只有人民支持战争,君主才能动战争,人民不支持,则按兵不动,避免引民怨;而天时地利自不用多说,苏仪用了很简短的语言,言简意赅地将其阐述出来,却也一目了然。

    在写作的同时,苏仪尽量引用后世对《孙子兵法》的注解,并在其中插入许多史实战例用于佐证或反证,极大地增强了笔下文章的说服力。

    苏仪每写下一段,笔下的《孙子兵法》原文就立刻化蝶飞舞,钻入苏仪的眉心中,化为练兵场上空的真谛文字。

    面对这等异象,苏仪心湖不惊,一心沉入笔下的文章中,仿佛陷入了忘我的状态。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