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拜将坛的名额-《兵法大圣》


    第(2/3)页

    院试分为文武两试,文试分为‘墨义’与‘试策’两科,前者占二筹,后者占八筹,孰重孰轻不言而喻。

    院试中,墨义的题量极大,很难全部答对,试策虽然只有一题,但却有八个步骤,要求面面俱到,任何一个步骤错了,不仅会被立刻扣分,而且还会影响接下去的步骤,可谓是一步错、步步错,要取得高分更是难上加难。

    武试的规则却是有些不同,舞刀、步射与平射三项都有十筹,考完以后计算平均筹数,平射较为简单,但舞刀和步射的规则简直是刁难人,没有长时间的练习,极难取得好成绩。

    而武试另外的难点就是要保持体能,基于“先之以谋略,后之以武艺”的规则,考生们第一天要在简陋的环境中答题,经历过一天文试的消耗之后,第二天才会考双射,第三天考舞刀,直到傍晚才会结束;对体能和耐力的考验比知识和技巧更苛刻,听说有许多考生就是因为中场累倒而失去考试资格的。

    这种紧迫感和艰苦的环境,简直是对精神和**的双重折磨。

    三人走入楚河汉界,映入眼帘的考生骤然增多,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沿着大道往南城方向走去。

    有许多本地的考生一眼认出苏仪,大多数人立刻双眸一亮,连忙凑过来打招呼。

    “苏弥天!”这些人神情热切、面红耳赤,要不是害怕耽误苏仪的院试,早就围住他长篇大问一番了,他们天天都能在街头巷尾听见苏仪的传闻,如今见到本人,不由得他们不激动。

    “苏弥天,院试过后能不能赏个脸,来我家吃顿饭?我妹妹望眼欲穿,就想见你一面。”

    “咳咳,如果有空闲的话……”

    “苏弥天,你亲自来考院试啊?”又听一人高声吆喝。

    苏仪听得这句,啼笑皆非,看着频频对他示好的考生们,面露感慨之色。

    两个月前,苏仪走在前往县试的路上,没人注意到他,更没人上前来打招呼,他好似只是路旁的一颗小石子,是那般的默默无闻、黯淡无关。

    但两个月过去,仿若隔世,如今,苏仪已是家喻户晓的大人物,就连十岁孩童都能记住他的脸孔,背诵他的诗词。

    苏仪被一众考生簇拥着,在楚河汉界上快步前进,越靠近枢密院人就越多,到了门前广场,苏仪抬眼一扫,心中暗暗吃惊。

    枢密院紧挨着楚河汉界,主体建筑坐落在西城区,但在大道对面的东城区有着一片与楚河汉界接壤的门前广场,此时人山人海,将大道与广场占的满满当当,苏仪粗一看去,来参加院试的大约有一两万人之多。

    也就是说,聚集在这片广场上的,都是武生!

    南徐州人口有数十万,这一两万武生已经是相当高的比例了。
    第(2/3)页